|
|
|
【保定故事】"平教”之父晏阳初时间:2023-11-13 晏阳初先生在《九十自述》中写道:“我常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就是,孔子 (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 这“三C”看起来简单,但含义非常深刻。 孔子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符号,基督是西方文化的符号,而“苦力”是支撑中 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庞大基石。晏阳初先生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进步文化的真 髓,又真诚地面向最下层的百姓,一切为他们着想,为他们献身,他能不伟大吗,能不成 功吗。 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体系,德侔天地,道贯古今,我们不必说了。其思想博大精深,在 中国历史上有谁能比!他讲仁义礼智信,他讲和,正是这些思想浸润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的中国人,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繁衍、生存和发展,从而创造了中国文化的辉煌。 基督,是西方文化的集中体现,笔者不是基督徒,对基督教不甚了解,不敢妄加评 论。但20个世纪西方进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和促进,是有目共睹的。“五四运动”打出的 旗帜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其实就是学习西方进步的文化。基督徒 做事的认真和献身精神,是人们所敬佩的,是他们用基督的精神创造了西方文化的灿烂。 关于“苦力”,晏阳初的发现是在法 国。他在耶鲁大学毕业后响应北美基督教青 年会号召,奔赴法国战场,去为战地华工服 务,并担任北美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职务。 在法国,他发现了 “苦力”的“力”,是蕴 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他说这“苦力” 的“力”是中国一个巨大的“脑矿”,它比 那些“金矿” “银矿”都重要。近代中国贫 穷落后,是因为没有发现“苦力”的“力” 的重要,埋没了他们。考古学家发现了 “北京人”,那是若干万年前的死人,我们发现的是活人。这就给晏阳初奠定了日后献身世界 平民教育的思想基础。1923年秋,旨在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深入全国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 会总会”在北京成立,晏阳初担任总干事。晏阳初一生除在定县(今河北定州)搞平民教 育、乡村教育外,还在中国各地搞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在亚非拉各国搞平民教育、乡村 教育,就是要开发“苦力”的“力” o为此,他竭尽全力,奉献了一生。 晏阳初的“三C”,并不在于他的发现,能认识到的人在知识界肯定不在少数;而在 于他的践行。恰恰是在践行上,出现了分野,许多人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晏阳初言语是巨人,目标远大,行动更是巨人。民国十五年至二十五年( 1926-1936),他以平民教育促进会总干事的身份在河北定县进行了 10年平民教育实践。 20世纪之初,定县翟城村人米迪刚就效法日本新村运动,办自治村。翟城村被命名模范村。民国十四年( 1925)晏阳初蒙米迪刚之邀,在翟城设平民教育办事处并决定在定县办试验区。他带着金发碧眼的妻子和孩子骑着毛驴来定县,蜗居在落后贫穷的农村,他动员了那么多的学者、博士、教授来和他一起来搞平民教育,其中有陈筑山、瞿菊农、孙伏 园、冯锐、李景汉等400多人,大都是从海外归来的博士、硕士。他们放弃优越的工作和 舒适的生活条件,舍弃了大学教授、校长的职位,来到定县翟城农村,吃定县的饭,喝定县的水,住定县的屋,走街串户,一块儿劳动。他们认为,那时中国农村的问题是四个字:愚、贫、弱、私。愚,是没文化;贫,是穷困;弱,是身体差;私,是没有公共心、合作精神。解决的办法,是“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治贫,培 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扶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克私,培养团结力”。“四力”的 大目标和“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教育方式相结合,全面推进农村政治、教育、 经济、自主、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为此,他们编写了《平民千字课本》,还编写了 600余种平民读物,包括鼓词、歌谣、谚语、笑话、故事等,通过识字、唱歌、演戏、演说等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扫除文盲,教育农民,培养社会新风尚。在农村,他们还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学习科学技术,改良种植品种,防治病虫害,科学养猪、养鸡、养蜂,大力发展生产。他可以作揖磕头,让那么多中外企业家、慈善家拿岀钱来一起完成使命。 他的“定县平民教育实践” 一做就是十年。他被誉为20世纪“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晏阳初说:“我一生在事业上的交游甚广,与事业无关的至好并不多。”可见,他的 朋友对他的事业有着多大的帮助。什么叫胸怀,什么叫事业心,什么叫弹精竭虑?晏阳初作出了答案。难怪晏阳初与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动画艺术大师迪士尼(米老鼠唐老鸭艺术 形象创制者)等人杰同被美洲学界推选为20世纪“最具有革命贡献的十大伟人” 了。难怪当年曾追随晏阳初去扫盲当志愿者的毛泽东,在延安时说,晏阳初“以宗教家的精神努力平教运动,深致敬佩” 了。摘自《保定文化故事》主编:李阳山、孙进柱、王简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