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万象 >>地域文化 >> 【保定故事】中国最早新学堂
文史万象
更多
详细内容

【保定故事】中国最早新学堂

时间:2023-10-25     作者:保定老年网   阅读

保定的新教育,肇端应该是建立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保定“蒙养学堂”,地址在“不载祀典之庙”,究竟在何处?现在难以说清。蒙养学堂更名演变,就是现在的保师附校。与蒙养学堂同时出现的有天津的中西学堂,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学堂分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头等学堂是专门学校,二等学堂是普通教育,13岁、14岁儿童学习4年,再升入头等学堂。还有一所是上海的南洋公学,也创建于1896年。分四院,一是师范院;二是外院,相当小学,由师范学生教;三是中院,相当中学;四是上院,相当高等学校。前两所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学,唯独保定的蒙养学堂是专招小学生的,这是新 教育尚未形成的探索期出现的学校雏形。保定蒙养学堂是一所新式教育学堂,因为它不同 于过去的“蒙”,“蒙”是单个授课,它是集体上课;“蒙”只教识字、写字和古文等,它有算学、格物等现代学科。追溯历史,它应该被视为中国新教育的最早的源头了。

图片1.png

保定新教育规模大,发展迅速,与直隶总督袁世凯有直接关系。1902年,袁世凯拟定颁发了《小学堂暂行规定》,1904年,直隶学务处顾问日籍官渡边龙帮助拟订《保定府小学堂生徒规则》,对小学堂兴办有了具体办法,很快出现了兴学热潮,1906 年,保定城内已有小学20所,清 苑县境内小学150所,到1911年,满城县小学也达70所。小学教育出现燎原之势。

保定蒙养学堂,于1904年更名保定初等小学堂,190410月又更名保定官立模范两等小学堂(模范小学堂),堂长王泽澄。学校设在直隶省学务处(莲池西北侧),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雅。良好的办学环境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使得学校真正称得上全省的模范小学。

学校非常重视美术和音乐课,这是其他学校所没有的,学校请日本人寺本三二先生教授音乐课,每天唱歌一小时。王泽澄堂长掌校时,学校曾附设音乐讲习所,专门制定了章 程。学校老师们也跟着学唱歌,因为保定府其他学校没有条件开音乐课,学校除星期日 外,每天下午课后6点至7点本校老师轮流为外校上课,外校小学生自愿参加,编好班次, 一律免费。美术及手工课的开设,在全国也走在前列,据中国美术教学史载,这里是中国 美术教学三大策源地之一。

学校开设科目及考试办法均有明确规定,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教育杂志》19 刊登的保定模范小学堂堂长刘续曾的《保定模范小学学业考察法》。

学校于1912年更名直隶第二师范附属小学,占莲池书院旧址办学。之后又先后更名河北省立第二师范附属小学、保定师范附属小学,传承有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保师附小一直处于河北省小学教育排头兵的位置,教育教学质量优秀。进入21世纪,保师附小校址不定,经过多次搬迁,终于在201098日保定市在北部宜居新城腹地秀兰尚城的东侧奠基,学校占地100亩,建筑面积53870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建设期两年,计划在校学生3360人。

201247日,在河北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保师附小十一五国家级课题《百年名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成果《百年名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书获得了河北省首届教学创新奖。

ea081d1f09f54c5aac8b63cac0ccdadd.jpeg

保师附小原址在古莲池之北,莲花的高洁品格时时提醒学子自立自强、奋发向上。近年来,保师附小以国家级课题《百年名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为契机,以莲花文 化作为学校文化的精髓,取莲花“形”“用”“神”作为附小文化的象征,确立了 “放眼世界,做高洁幸福公民”的培养目标,创新了蓝色管理文化、绿色课堂文化、金色教师成长文化、五彩学生生命文化,让这所百年名校在新时期焕发了勃勃生机!

在中国新学发展历史上,这所学校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新型学校,在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20多年的沧桑岁月里,从这里走出了大批才华横溢的少年才俊,许多成为中外知名科学家、艺术家和社会栋梁,这是保定的骄傲!

著名校友苏叔阳先生在为《百年名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的“序”中说:“将 莲花作为象征,始终高洁地挺立在社会,散发出绵长优雅的芳香,捧出饱满的果实,服务 于国家、民族,这是多么圣洁的理念。

  保师附小获得河北省“教学创新奖”,必将推动学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摘自《保定文化故事》主编:李阳山、孙进柱、王简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创和全网营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