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保定故事】曲阳石雕天书赐时间:2023-10-19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流派之一的黄石公,可与鬼谷子齐名,为曲阳县人。他婴儿时被弃于曲阳的黄山,后人谓之为黄石公。他隐居黄山著书立说,留下《太公兵法》 和《雕刻天书》。他把前部书传给张良,把《雕刻天书》传给同乡曲阳的宋天昊、杨艺源两位弟子,从此曲阳人学会了雕刻。 曲阳县城南有座“狗塔”,相传在西汉时期,刘秀被王莽追杀到曲阳县王台北村南的山上,躲藏在草丛里。王莽放火烧山,想把刘秀烧死。刘秀的狗把周围的草弄湿了,制止了烈火的蔓延,从而使刘秀得救,但狗却累死了。后来刘秀打败了王莽,找了当地石雕艺人,为狗建塔,以表昔日救命之恩。据现有史料考证,早在公元前200多年的汉代,曲阳石雕已用于建筑业了。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证明:汉光武帝时期,曲阳的石雕已经颇具规模了。 《曲阳县志》记载:“黄山自古出白石,可为碑志诸物,故环山诸村多石工。”曲阳县境内有一座黄山,状若银龙。满山汉白玉石洁白晶莹,宜精雕细刻。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世代相传的雕刻工艺,使曲阳成为我国有名的石雕之乡。 曲阳石雕除以水果、动物为题材的上百种传统产品外,还有以车马、走兽、人物和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为题材而雕刻的石雕精品。除用汉白玉外,曲阳石雕还有用雪花石、桃红、墨玉等石料刻制的精品,畅销日本、新加坡、比利时、奥地利、澳大利亚、美国等10多个国家。 北魏时期(386〜534),曲阳石雕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当时,全国各地崇尚佛教,大兴土木,修建寺庙,从而也促进了曲阳石雕中各种佛像作品的发展。曲阳石雕佛像 造型庄重优美,面貌严肃威武,或慈蔼端庄,线条流畅,至今仍是传统的主要石雕品种。 1953年,从古刹修德寺出土文物中,发掘出佛像、金刚像等石雕作品200多件。在这 些雕像的底座上,均刻有北魏正光( 520〜524)、东魏天平(534〜537)等年号和作者姓名。经查明,上述这些作者都是曲阳县人。 唐、宋两代,曲阳石雕艺术更加繁荣,作品流传全国许多地方,除石雕佛像外,历年 发掘出土的还有曲阳石雕动物、瓜果等。在曲阳县西郊村的一座寺庙里,至今还保存有 一尊唐代雕塑的汉白玉站佛。佛像身8米,容貌庄严,气宇轩昂,服饰折痕,线条清楚柔 和,极为生动传神。 唐时,曲阳成为中国北方汉白玉雕像的发源地及雕造中心。至元代,曲阳石雕已享有 盛名,涌现出杨琼、王道、王浩等一批杰岀的民间雕刻艺人。元世祖忽必烈兴建大都(北 京),召集各地能工巧匠。曲阳石雕艺人杨琼因雕技精湛,被任命为总管。据记载,天安 门前的金水桥,就是由杨琼设计监造的。 明清时期,曲阳石雕工艺更加精巧,清末曲阳人雕刻的《仙鹤》《干枝梅》等作品在 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以至“天下咸称曲阳石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派慰问团到革命老区慰问,曲阳石雕艺人把他们精心雕制的各种石雕,赠送给慰问团。后来,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的兴建,天安门的修复,毛主席纪念堂的建造,赵州大石桥的重修等重大工程,都有曲阳石雕 艺人参加。他们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现在,首都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中的历史 名人浮雕,也是由他们完成的。 1995年,曲阳县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中国雕刻之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H,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曲阳县的卢进桥(已故)、甄彦苍、安荣 杰、刘宏立,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代代相传,推陈出新,曲阳石雕就这样成为造福一方的艺术产业,走出深山老峪,成 为名扬天下的地方特产风物,黄石公九泉有知,也会感慨曲阳人的勤劳和智慧,没有辜负他的一片苦心吧!摘自《保定文化故事》主编:李阳山、孙进柱、王简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