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万象 >>地域文化 >> 【保定故事】保定有宝 老调不老
文史万象
更多
详细内容

【保定故事】保定有宝 老调不老

时间:2023-09-21     作者:保定文化故事【原创】   阅读

2dd3e05d5d22445aa07039b5ab44fe50.jpeg

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 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流行的地区较广,除保定外,在沧州、衡水、石家庄、邯郸、张家口以及北京、天津和山西部分地区都有它的足迹和影响。

老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 老调曾先后四次到北京演出,受到首都人民和领导、专家的好评。

老调迄今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它脱胎元、明年间流行于燕赵的民歌俗曲河西调,后来便以大戏的姿态出现,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袍带戏。早期有以生行演员韩大仓(艺名霸州红)为代表的前辈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中期的名老生周福才,承前启后,立志改革,以《调寇》《劝军》等剧目,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人辈出,老调艺术无论在表演上还是在声腔上,都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潘杨讼》《忠烈千秋》拍成电影后,老调的影响扩展到了全国。

老调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受到流行在当地的高腔和河北梆子的影响,并吸收当地说唱艺术的精华,于清光绪年间( 18751908)出现较正规的职业班社,并开始进入城市,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繁荣时期。

t0110e5e7ed1d0ba02b.jpg

1949年后,保定一带成立了高阳、定县(今河北定州)、阜平等专业老调剧团。保定地区老调剧团多次进京演岀,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保定有宝,老调不老”。该团创作演岀 的优秀剧目《潘杨讼》《忠烈千秋》于I960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拍摄成电影并在全国发行 放映。知名艺术家有崔澄田、刘守谦、王贯英等。新时期以来,老调又创作出《日月经天》《拒马令》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多次在省内外演出获奖,成为河北省特别是冀中一带农村观众最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

唱腔是保定老调音乐的主体,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和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老调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老调唱腔质朴激越,叙述性较强,雄浑宽厚、粗犷高亢,给人一种深沉凝重、威严雄壮、气势恢宏的感觉,具有中国北方典型的忠肠烈骨、慷慨悲歌的民族特质。保定老调唱腔结构形式为板腔体,基本曲调是由结构相似、结音相同的上下句组成,每个唱段都是由若干个循环反复的“上下句”组成,唱词的格式是说唱体的上下句,与大鼓词颇相近。保定老调男女分腔,老生、小生、武生、花脸、文武丑、老 旦所唱的属于男腔,青衣、花旦所唱的属于女腔。男女腔有着共同的结构形式和节奏规律,因而保持了两者在风格上的统一,只是调式不同,音区不同,形成了男女腔在曲调上的差别,女腔的结束音是1,男腔的结束音是5,男女虽然调高相同(都是1 =C,但女腔比男腔高四度。

4f40677b92a64a3daf5db9ea9c55bff8.jpg

保定老调文戏与武戏在整个舞台表演中都占重要地位。行当齐全有老生、老外、小生、武生、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彩旦、花脸、丑等。其表演自然流畅、亲切朴实,一伸手一投足,包括念白,都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

保定老调内容多是描写帝王将相、草莽英雄的传奇故事,剧目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改编流行在当地的木板大鼓的曲目,如《杨家将》《呼家将》等;二是移植高腔的一 些剧目,如《大战棋盘街》《山海关》《请清兵》等。保定老调又移植了不少丝弦、河北梆子等兄弟剧种的剧目。保定老调传统剧目有《调寇》《下河东》《临潼山》《太平城》 等。

保定市老调剧团,是河北省建团最早的国营专业艺术团体之一,隶属保定市文旅局。曾参加戏曲艺术片《忠烈千秋》的拍摄和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河北音像公司的多部电视艺术片和光盘、盒式带的录制。曾获得河北省地方戏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十佳演员”奖和多项省、市戏剧比赛奖。保定市老调剧团是在高阳县老调剧团的基础上组建的。1953年,高阳县老调剧团成立。1958年秋,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在保定市河北礼堂(现河北影剧院)观看了演岀。为此,保定地委、专署于19595月,调配干部并充实艺术力量,成立了保定专区老调剧团。此 后,对老调艺术进行了发掘、继承、改革、创新。先后排演了一批有影响的《潘杨讼》 《盘夫索夫》《金鳞记》《朝阳沟》等剧目。

t036a7e2a1c467e324d.jpg

I960年,剧团带着经过重点改编的由崔澄田、周淑琴、王贯英、辛秋花主演的《潘杨讼》进京演出,获得了成功。刘少奇、邓小 平、叶剑英、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北京的艺术界专家在中南海怀仁堂、人民大会堂小 礼堂观看演出。中国文联向剧团赠送了“老调不老,木逢春”的锦旗,崔澄田所饰演的潘淇被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誉为“能得一百分的潘淇”。同年,《潘杨讼》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在全国放映,引起很大反响。20世纪90年代,还多次到北戴河为中央领导演出,王任重、杨静仁、包尔汗、朱琳等领导观看演出。摘自《保定文化故事》主编:李阳山、孙进柱、王简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创和全网营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