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保定故事】烈火赤金铸金钢时间:2023-09-11 小说《烈火金钢》以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冀中进行大“扫荡”和我军民英勇反“扫 荡”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冀中军民所进行的,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抗日斗争,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作品充满了革命激情,故事情节惊险曲折,所写人物如史更新、肖飞等带有传奇色彩,颇为引人入胜;“猪头小队长”“何大拿”“解老转”也都写得活灵活现。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大都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为刘流有这种切身的战斗经历。 刘流生于1914年,河北省河间县(今河北河间)尊祖庄乡后念祖村人。少年时读过三年私塾,后在山东烟台上过一年中学。“九一八事 变”后,赴东北参加抗日义勇军。1937年23岁 时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 中,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侦察科长、军区司令部参谋等职,参加过多次战斗。还担任过晋察冀军政学校的区队长、军区政治部军事教官、 军区白求恩学校军事教官和政治教官、大队长 等职。 刘流之所以能写出《烈士金钢》这部文学巨制,首先与他本人的战斗经历有关。他不仅经历了战场上生与死的考验,亲历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且目睹了日军侵华的种种暴行, 他的家乡更为惨烈。1942年,日本侵略军进行“五一”大“扫荡”,他老家河间县后念祖村炮楼密布,碉堡林立,农历六月二十八这天发生了惨案。八路军站在房上与日军展开激 战,因寡不敌众,八路军撤出村庄后,日军进行烧杀掳抢,把老百姓召集到村北据点,搜查谁是八路军。日军挨着个儿看老百姓的手,谁手上没有茧子就把谁当成八路军(手上没茧子说明没干过农活儿)。当年刘流的一个亲叔伯哥哥才20多岁,因手上没有茧子,被日军当场挑死。这些惨状,刘流终生难忘。同时,更多的素材来源于一次边区群英会。 刘流在他的《〈列火金钢〉写作中的几点情况和问题》中说道:1943年,晋察冀边区召开第二届群英会,“当时我在大会上服务,和英雄们在一起。由于对英雄们的敬爱, 所以他们的光辉事迹和英雄性格,深深地感动着我,吸引着我……这就好像一粒创作的 种子,播在我的心田里。”他说:“我要通过这部书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过那样一场残 酷的战争,有那样英雄的人民,那样伟大的党!” “我没有办法抑制自己的感情,非写不可。” 关于书名《烈火金钢》,常见有些书报刊上写成“烈火金刚”,这是不对的。“金 刚”是个词,也形容坚强、刚毅,但刘流书名的寓意,却有自己的解释,他说,书中的 “那些英雄就是在烈火中锤炼出来的’金’与’钢’”。 1943年刘流参加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大会时英雄们对他的触动,成为后来他的名著 《烈火金钢》的原型,同时也成为他编演戏剧的素材。在这次会议期间,他就以采访到的英雄们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为素材,编创了一出多幕话剧,让英雄们自己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自己演自己”,这在我国戏剧史上,也是一种创新之举。 新中国成立后,刘流任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干事、河北省文联《戏剧战线》杂志编辑 部主任。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鼓词《打过鸭绿江》、话剧《命根子》《爱国公约》等。 刘流曾任编辑部主任的《戏剧战线》,于1958年7月创刊,是河北省唯一一份戏剧理论刊物,1961年2月停刊。1963年11月复刊后,更名为《河北文学•戏剧增刊》。“文革”期间,从1968年10月起,刘流从保定到石家庄参加“学习班”,翌年进“五七干校”。记得1969年冬在河北隆尧县唐庄干校时,他与梁斌、田间、刘真等作家,作为“黑帮”被强制劳动,主要是干农活儿,没有农活儿时就挑水、垒墙,什么活儿都干。有一天下大雪,天气非常寒冷,工宣队让这些作家劳动。刘流当年虽只有55岁,但身体非常不好,说话就大喘气,干活儿更吃亏了。 “文革”后期,他念念不忘要写《烈火金钢》第二部,还要写完《红芽》,但命运不给他时间了。1977年春节前,刘流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画上了句号,年仅63岁。摘自《保定文化故事》主编:李阳山、孙进柱、王简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