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万象 >>地域文化 >> 【保定故事】武工斗争谱史诗
文史万象
更多
详细内容

【保定故事】武工斗争谱史诗

时间:2023-09-11     作者:保定文化故事【原创】   阅读

t01f82b61897496015f.jpg

   冯志的《敌后武工队》是描写冀中军民抗日斗争故事的优秀长篇小说,它通过以魏强为首的武工队同日伪军的复杂艰苦的斗争,热情地讴歌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赞美了中国军民在顽敌面前那种百折不挠、刚毅不屈的高贵品 质,表现 了中国人民那种必胜的坚定意志和信心。书中突出地描绘了抗日英雄的动人形象,其中尤 以魏强、刘太生、贾正、汪霞、刘文彬等写得更突出。

  冯志(1923-1968),原名冯禄祥,1923 715日生于河北省静海县(今属天津) 一个贫农家庭。家境贫寒,父母早亡,他的少年生活受尽苦难,15岁参军加入了抗日战 争队伍,转战在保定周围,他在《敌后武工队》中写的故事,大都是他亲身所经历过的事情,书中的小队长魏强,可以看作是他的化身。所以他的作品富有传奇性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生动感人,使人看着兴致盎然。1944年,冯志被调到前线剧社工 作,那时候,他就已经开始酝酿这部书的腹稿,孕育了多年才降生出来。

 七七事变后,基于抗日爱国之情,他参 加了八路军,先在冀中九分区政治部当警卫 员,后至政治部文工团、冀中野战军三纵队 前线剧社当演员。19397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于战斗中立功,荣获模范党员等称号。

 在抗日战争的困难年代,即1942年日本侵略者实行“五•一”大“扫荡”之后,他被选拔 担任冀中九分区的敌后武工队小队长,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因屡立战功,荣获冀中 军区颁发的“五•一”奖章。19455月,他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对文学产生兴趣。抗日 战争胜利后,他于1947年冬天进入华北大学中文系读书。1949年,当了新华社河北分社记 者。1951年,转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担任编辑、记者、科长、文艺部副主任等职,并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1958年,他出版了中篇小说《保定外围神八路》,同年出版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后来,他又写成三部长篇小说的初稿, 即《前线文工队》《成长曲》《地下游击队》,但尚未出版,他就于1968112日,被 “四人帮”迫害致死。他的小说多写革命斗争故事,故事情节较紧张,人物形象较生动, 很受读者喜爱。

 工作之余,他常和首长拉拉家常。冯志的部队领导伍辉文8岁就给地主放牛,十几岁就当了红军,没上过学。可是,拿起笔来写文章也很漂亮。有一次,冯志忍不住问伍辉 文:“首长,怎么才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呢? ”伍辉文说:“咱们八路军就是个大学校,要一边打仗,一边学习,只要肯钻研、肯用心,就能做到文武双全。”从此之后,冯志学文化的积极性更高了。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能看到一本书不容易。伍辉文就四处找书让他读,还辅导他写心得、写日记。若要追溯冯志写作的源头,可以说,记日记就是他最初的写作练习,而伍辉文便是启蒙老师。刚开始时写的日记就像流水账,提笔无非起床、上操、开饭、工作,最后熄灯睡觉。伍辉文看了,教导他:“日记要写工作、生活、学习中有感受的事。比如,我们打了胜仗,缴获了许多武器,你怎么想?日寇飞机轰炸村庄,群众受了损失,你又怎么想?把这些感想写下来,有趣的事还可以写成快板、唱词。这样 坚持下去,日后翻出来,能看到自己成长的脚印、思想的变化,很有意思。”后来,冯志办机关墙报,他手里的稿件,伍辉文都会帮助修改,还给他耐心地讲解:这地方为什么要改,不改有什么毛病。面对首长一字一句、手把手地悉心教导,冯志感激之余也暗下决 心:一定要像首长那样努力学习,既要学会拿枪打敌人,也要学会拿笔写文章。

t036fe9f2d1e3a072d7.jpg

   1944年,冀中分区敌后武工队圆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冯志调到冀中三纵队前线剧社工作。剧社是部队的一支“轻骑兵”,战斗中,他们在火线宣传鼓劲,战斗结束,他们 举行演出慰问庆功。冯志把这里当作自己战斗的新“阵地”,经常深入部队了解新人新 事,搜集生动的素材写成稿件投给《前线报》初学写作,退稿是常有的事。但冯志毫不气馁,坚持练笔。在此期间,一直盘桓在冯志脑海中的《敌后武工队》也初露端倪。

   1951年,冯志进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担任编辑、记者,并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保定是他曾经战斗和成长过的土地,他要在这里完成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冯志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初衷:“我之所以要写敌后武工队这部小说,是因为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日日夜夜冲击着我的心;我的心被冲击得时时翻滚,刻刻沸腾。我总觉得如不写出来,在战友们面前似乎欠点什么,在祖国面前仿佛还有什么责任没尽到,因此,心里时常内疚,不得平静。”在他的脑海里,“武工队里的战友们的身影时常出现; 武工队的一些惊险、感人的故事,也经常让他回忆起来。每当忆起,好像昨天发生的一 样。” 1956年,30余万字的《敌后武工队》初稿完成。消息传开,许多老首长、老战友 都很关注,冯志得到了梁斌、翟向东等老同志的热情支持。经广泛征求意见,冯志把初稿 改成50余万字的修改稿,最后又精缩到37万字。这次修改历时两年,1958年,由解放军文艺社岀版的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并迅速在文坛掀起了一阵红 色旋风。书写完了,冯志却积劳成疾,不久就病倒了。在治病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不顾医生劝阻,仍然笔耕不辍,坚持在病床上写作。

 从1958年到“文革”前,冯志又相继创作了 《前线文工队》《地下游击队》《成长曲》三部长篇小说的初稿,但遗憾的是还未来得及修改和出版,就在“文革”中遗失了一部分。冯志于1968112日去世,年仅45岁。摘自《保定文化故事》主编:李阳山、孙进柱、王简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创和全网营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