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白露养生,需做到“四宜三忌三防”时间:2023-09-08 白露时节,天气渐转凉,清晨时分地面和叶子上开始出现露珠,故名白露。白露之后,气温迅速下降,早晚温差进一步增大,暖寒交替之际,呈现“夜凉、昼燥”的特点,因而此时节最易生病,一定要注意养生保健。白露时节养生,总的来说,应做到“四宜、三忌、三防”。 一、四宜 :即宜保湿、宜泡脚、宜润肺、宜运动 1、宜保湿 白露时节,空气逐渐变得干燥,这对皮肤造成了一定的挑战。为了保持皮肤的水分平衡,一定要注意保湿。保湿的方法:一是多喝水。 白露时节虽然不如夏季那么炎热,但仍需要足够的水分来滋润身体。多喝水有助于保持皮肤水润,排除体内的代谢废物。二是使用保湿霜。选择合适的保湿霜,涂抹于脸部和身体干燥的部位,特别是洗澡后,可以锁住水分,防止水分蒸发。三是避免过度洗澡。白露时节,不应频繁沐浴,尤其是使用过热的水。过多的洗澡会洗去皮肤表面的油脂,使皮肤更容易干燥。 2、宜泡脚 人体的12条经脉中有1/2都始于足部,民间还有“寒从底来”、“人老脚先老”的说法。所以一旦脚部受凉等于整个身体受凉。白露后天气逐渐转凉,要开始为过冬做好身体的准备。可以坚持每天晚上用温水泡脚,补养肾气。泡脚时水温40度为宜,温水需要没过脚踝,一般每次不超过20分钟,感到身体微微出汗最佳。 3、宜润肺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而立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很容易伤肺,特别是老年人,如果因秋燥而伤肺,到冬季就容易感染许多肺部疾病。所以,秋天是养肺润肺的最佳时机,只有养好肺,到了冬天才能肾气充足少生病。可以每天早晨、睡前用清水润润鼻腔,夜间在卧室放一盆水保持空气湿润。还可以吃秋梨,秋梨吃法不同,功效也不同。如果咽干喉痛,生吃就好;如果要滋阴润肺,熟吃最佳。 4、宜运动 白露时节,气候宜人,天高气爽,动静皆宜。加之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在白露时节都有所减弱,所以要适当运动,增加心肺功能,增加身体的抗寒能力。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让生物钟自然过渡到下一个节气。在进行运动锻炼的同时,还可配合一些“静功”,做到动静结合,动静和谐。室外运动要注意避开温度较低的早晚时刻,避免大汗淋漓,以免耗气伤阴。在运动后,及时更换干净的衣物,避免受凉。 二、三忌:即忌“三露”、忌寒气、忌生冷 1、忌“三露” 自古以来,就有着“白露不露身”,“白露三不露”的说法。因此,白露时节应忌“三露”。一是忌露肚脐。肚脐,是元神的门户,若是受凉,会导致腹痛,腹泻,所以白露后,不可再露肚脐,穿暖,保护好自己的肚子。二是露头。头部汇集了很多穴位,风邪湿邪极易侵袭。尤其是降温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刮风时,可带好帽子和围巾,不让风邪入侵。三是忌露脚。俗话说:“若要安,脚要暖。”脚部取暖保养十分重要。到了白露,不能再穿凉鞋,再用凉水冲脚。外出时,要穿上袜子。 2、忌寒气 到了白露节气,不能再袒胸露背,以防着凉受寒,此时脾胃容易因受寒而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夜晚最好将凉席撤掉,关掉空调及关好卧室窗户。晚上睡觉时最好盖上稍厚的被褥,早晚外出时要带上一件外套。患有膝关节疼痛的人群在外需戴护膝,一旦出汗要及时擦干。早晚温差大时要添加衣被,注意颈部、脐部、脚部的保暖。 3、忌生冷 经过长达三个月的酷暑煎熬,人体的脏腑功能被削弱了很多,尤其肠胃功能可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障碍。饮食上应少食螃蟹、鱼虾、冷饮等生冷之物,多吃些山药、芋头、土豆、小米等健脾易消化的膳食。 三、三防:即防过敏、防干燥、防秋悲 1、防过敏 秋季是过敏的高发季节,伴随着空气干燥,气候变化频繁,紫外线增强,人的皮肤呼吸道都容易产生过敏现象。其中以过敏性鼻炎、皮炎、哮喘为主。日常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平衡,可多吃一些牛奶、淡水鱼、豆制品及新鲜蔬菜、水果,以增强皮肤抵抗力。避免吃咸水鱼、虾、蟹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敏感皮肤,要注意皮肤补水,少用刺激性化妆品。 2、防干燥 进入白露后,正是燥邪风寒渐长之时,不仅我们呼吸的空气变得干燥,皮肤、口腔等都会感到明显的干燥,引发身体不适,烦躁不安。严重者,还会损伤肝气,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经久不愈。此时应多喝水,多吃些有清心、降火、润燥作用的食物,比如秋梨、百合、银耳、秋藕等。还可以每天喝杯蜂蜜水,一勺蜂蜜加一两片柠檬。同时,应少吃辛辣烧烤之类的食品,尽量戒除烟酒、浓茶及煎炸食物,以免化燥伤阴,燥邪致病。 3、防秋悲 自古逢秋悲寂寥。白露,昭告着从初秋到深秋的转变,气温下降,万物萧索。再加上昼短夜长,日照时间减少,体内褪黑素分泌随之增加。外界环境和生理变化,很容易让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而悲伤肺,人在忧愁悲伤时,会损伤肺气,降低身体的免疫力。此时,最宜舒畅情志,保持乐观,及时疏泄和排解不良情绪。可以约上二三好友,登高远眺,也可干一些自已喜欢的事情,以驱散郁气,宣发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