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出伏养生很关键!要做到“8个一”!时间:2023-08-20 今日出伏,三伏刚过,可暑气虽消,炎热犹在。从出伏到秋分(8月20日~9月23日)共35天,在这一个多月里,秋老虎依然肆虐,且夏秋交替,阴阳转化,昼夜温差变大,天气波动频繁,是一年中最为凶险的一段时间。因此,出伏后的养生保健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讲,出伏后的养生要做到“8个一点”。 一、防肠胃病穿的暖一点 出伏后,早晚比较凉快。闷热天气渐行渐远,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应注意保暖,及时增添衣服,预防感冒、颈椎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的发作。虽然我们常说“春捂秋冻”,但对于中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薄衣”,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得多,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小得多。一般着装以感到凉爽、不觉寒冷为准。尤其要注意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血管最丰富的地方,因为这些部位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脐部是人体最易受凉的部位,着凉会影响脾胃功能,出现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因此要格外注意脐部保暖。夜晚入睡时,一定要盖上被子、毛巾被之类的被褥抵御夜凉侵袭。 二、防肺燥饮食润一点 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气候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与此同时秋老虎还在发威,这个时候饮食上要润一点,可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吃秋梨,能润肺消痰,降火除热。吃鸭肉,能补虚劳,适合体内有热毒、易上火的人食用。吃莲藕,生吃可消瘀凉血、清烦热、止呕渴,熟吃能够养血补虚、开胃健脾。此外,还可多吃些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洋葱、香蕉、苹果、梨、萝卜、冬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等食物。秋季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而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所以应多吃些酸的食物以强肝补肝。像西瓜等寒凉食物则要减少食用,以免损伤脾胃。 三、防霉菌通风勤一点 出伏以后,气温逐渐降下来,而且雨水会逐渐增多,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便会在媒介物上生菌。霉菌生活力很强,一般温度在25℃~30℃、湿度在80%以上,并有充足的氧气,便会生长繁殖。之前三伏天的时候,空调大开,通风次数少,病菌容易聚集室内。出伏以后,要注意勤通风,选个晴朗的日子,把衣物从箱中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进行晾晒。有条件的可以用电熨斗熨一下,以减少衣物上的水分。衣物挂起来要保持一定的间隔,以保证良好的通风。出伏后,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经常开窗换气,有助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降低室内湿度,有效地减少室内细菌的滋生。除了定期开窗通风外,也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进行空气净化,为家人创造一个更健康的居住环境。 四、强体质运动增一点 三伏天时,烈日炎炎,人们大多伏藏居家,疲于运动,缺乏锻炼。出伏以后,天气渐凉,应适当增加运动时间,保持身体的活力,维持健康的体魄。如通过慢跑、快走等温和的运动方式,排出体内的湿气,缓解当下的困乏。但值得注意的是秋季宜收,运动也要合理适度,切忌过度大汗,以免增加身体损耗。老年人运动,走路是最经济的运动方式,每天坚持走路锻炼,能够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完整,防止动脉硬化,延缓血管衰老和降低血脂。 五、防秋乏睡的早一点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懒洋洋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这可以说是对盛夏带给人体超常消耗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有利于机体恢复。在这种状态下,人体应变能力可能下降。经过“昼长夜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人更是如此。这时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一点,可比夏天增加1小时左右的睡眠。一般晚上十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了,同时,也应通过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出伏后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 六、防感冒喝水多一点 出伏后,出现高温天气的次数依旧不少,身体水分大量蒸发,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普通人每天喝水应保持在2000~2500毫升左右,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此外,出伏后,天气变化和温差都特别大,呼吸道的黏膜不停地承受着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刺激,身体的抵抗能力下降,一些病毒微生物就有了可乘之机,一不小心呼吸道感染后就会感冒。而预防秋燥、防止感冒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有助于润肺祛燥,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七、防秋悲心情好一点 自古逢秋悲寂寥,出伏后的气候容易影响人的情绪。有研究表明,秋季抑郁症的发生和秋天光照逐渐减少有关。出伏后,肺最容易发生疾病,一旦肺气虚,机体对一些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就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反过来,悲伤也会进一步伤肺,从而持续表现为无法抑制的忧伤。因此应保持内心宁静、情绪乐观,舒畅胸怀,抛开烦恼,避免悲伤情绪。 八、保安康按揉会一点 出伏后,穴位按摩可治未病,保安康。一是按揉脑后的风池穴,能预防或治疗血压升高,还能解乏提神。风池穴位于后脑勺、后枕部两侧入发际一横指与耳垂平齐的凹陷中。二是小腿内侧的阴陵泉穴,有清利湿热,健脾理气,通经活络的效果。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下方凹陷中。三是头顶中央的百会穴,可以提升阳气,缓解头晕、头痛,远离疾病。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经常轻缓点揉、按压以上穴位,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持续30秒左右,坚持下去,会收到良好效果。此外,出伏后,早晚温差变大,会造成压差不稳,如果这时勤按揉头颈部,可以防止血压突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