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万象 >>地域文化 >> 【保定故事】易水萧萧燕下都
文史万象
更多
详细内容

【保定故事】易水萧萧燕下都

时间:2023-06-06     作者:保定文化故事【原创】   阅读

u=3736241537,1832091297&fm=173&app=49&f=JPEG.jpg

战国末年,秦破赵,兵锋直指燕国。燕太丹急召荆轲,让他带着秦人垂涎已久的督 亢地图和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准备前往秦国行刺秦王。临行前,太子丹和高渐离等人 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冠到易水边与荆轲诀别。彼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节高歌,其音苍凉 凄婉。众人闻之无不出涕。荆轲一边前行一边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随后,荆轲声音又变得慷慨激昂,送行的人遂怒发冲冠,无不感奋。荆轲从此上车 远去,始终连头也不回一下。面对此情此景,就连大隐陶渊明也忍不住为之赞叹“君子 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本就慷 慨任侠的辛弃疾更是豪情满怀地追忆“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 未彻”。

虽然荆轲“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但却从此成为古代刺客的典范。作为刺秦始 发地的易水也成为历代爱国志士心向往之的圣地,易水西风升华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 符号。

荆轲之所以会从易水出发,是因为燕国的下都易都便雄峙在易水之滨。这里是燕国上 都蓟(今北京)通往齐、赵诸国的咽喉,为燕国南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重镇,也是燕太 子丹谋划刺秦大计的大本营。

易水流域很早就有先民活动的遗迹,商人始祖王亥曾赶着牛车贩货至此,不幸与当地 有易氏部落发生冲突被杀。亥子上甲微击杀有易之君绵臣。至春秋时,白狄部落散居于易 水流域,其分支在易水附近建立了肥国、鼓国、仇犹国等国,均被中原霸主晋国所灭,只 有本部鲜虞建立的中山国得以延续,最终为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并吞。

定都于易水河畔的燕国是召公爽之后,一直僻居边鄙,为中原诸侯忽视。燕国在与强 大的山戎、白狄等部族杂处的险恶环境中始终不屈不挠,巍然屹立,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到了燕昭王时期,雄心勃勃的昭王以为先王向齐国复仇为名,延揽人才,励精图治,使弱燕一举跻身战国七雄。

下载 (1).jpg

燕昭王为了礼敬贤才,听从太傅郭隗的建议,修筑招贤台,上陈黄金,厚聘天下英 才。招贤台也因此被后人称为黄金台。更难能可贵的是,燕昭王能放下架子,设身处地为 贤才服务,并对他们信任不疑。于是,乐毅、剧辛、邹衍等人纷至沓来,“感君黄金台上 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有了这些战国名臣强将的加盟,燕国得以绝地中兴,并对不可一世的齐国发动了强力反击,使其几至灭亡。

日益强大的燕国不再满足于固守北方幽寒之地,开始积极向南发展,将其南进的触角 伸向了易水河畔。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就开启了营建易都的工程,留下了丰厚的燕下都 遗址。

燕下都遗址是迄今发掘 的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 座,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 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20013月,被评为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 发现”之一,同年,国家文 物局又将其列入百项重大遗 址保护项目。

燕下都遗址位于保定市 易县东南部高陌乡、凌云册 乡,距县城中心4公里,其北、西和西南方向皆有太行群山环抱,南面横亘着萧萧易水,这些都构成了易都的天然屏 障,只有东南面向广阔的华北平原,居高视下,占尽地利之便。

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6公里,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中部有条 纵贯南北的古河道,相传为运粮河。依河筑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其中,东 城为内城,西城为防御性的廓城。东城平面近似方城,在中间偏北处,又有一道东西向的 隔墙把东城复分成南北两片,内有官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墓葬区、古河道 区等,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说明其为燕下都的繁华区,是当时人们活动的中心。西城西墙 保存较为完整,现存3717米,高岀地面最高处约6米,历经千年磨洗犹屹立不倒。

东城周长18.5公里,其宫殿区位于城址东北部,有三组建筑群组成。大型主体建筑武 阳台,坐落在宫殿区中心,东西最长处140米,南北最宽处110米,在燕下都夯土建筑基址 中,规模最为宏大。武阳台以北有望景台、张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以高 大的夯土台作为主体建筑物的基址,是战国中期城市建筑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在武阳台的 东北、东南和西南,还有三组大型宮殿建筑群遗存。手工业作坊区围绕着宫殿区,墓葬区 设在东城的西北部。

下载.jpg

燕下都现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03处,主要类型有城墙、城壕、夯土建筑基址和遗 迹、居住址、作坊址、墓葬遗址、河渠遗址。遗址区内已探明手工业作坊及居住遗址30 处、夯土建筑台基12座、地下夯土遗迹14处、古墓葬34座、古城墙8道约36公里、古河道 4条、排水管道1条,出土文物总量约10万余件,主要是陶、铁、铜、金、银制的建筑构件、生产用具、礼器、兵器、货币等,甚至发现了经过淬火处理的钢制兵器,表明我国在 战国时期已创造出海绵铁增碳制作高碳钢的技术,这把中国掌握淬火制钢技术的年代提前了两个世纪。

在这些林林总总的文物中,清末民初出土的齐侯四器、铜龙等珍品引起了国际表动, 新中国成立后岀土的战国铜人和大铜铺首衔环也被认定为国之珍宝。这些文物以其很高的 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

今天的燕下都拥有荆轲塔、镇陵塔、战国影视城等与战国文化相关的旅游景点,构成 了战国文化专项旅游区,成为国内外文物考古旅游者的向往之地。四方游子临此,览千古 遗址,看易水东流,遥想当年燕太子丹为荆轲饯行的壮烈场景,不知有多少人还会生发出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慨叹!

本文摘自《保定文化故事》 主编:李阳山、孙进柱、王简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创和全网营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