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万象 >>地域文化 >> 【保定故事】燕赵史前第一村
文史万象
更多
详细内容

【保定故事】燕赵史前第一村

时间:2023-06-06     作者:保定文化故事【原创】   阅读

96e6496d73494d009abbcf5e7814d9de.jpeg

 8000年前的一天,在北福地人房舍的西面,人们虔诚地跪在祭坛周围,双手张开,向 着上天,嘴里喃喃地重复着祷词,眼里闪动 着期盼的目光。祭坛上,一位披散着头发,同样带着陶质人形面具的老祭司挥舞着手里的权杖,对着祭坛上摆放得错落有致的祭品,正要带头向上天献祭。在他的身后,部落首领恭敬地执着献祭的礼器,亦步亦趋地走向祭坛 的中央。随着祭司的献祭,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风也刮得紧了,人们期盼已久 的大雨眼看就要来了。那些跪着的村民发出啧啧的声音,既是对神灵眷顾的感恩,更是对祭司法力的赞叹,既而所有人都向着祭坛中央忙不迭地叩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不久, 滂沱大雨便降临到这个干旱 了多日的村庄。人们也不躲避,而是站起来,欢快无比地在雨 中舞蹈、歌唱。

 发生在北福地村的这一幕,是先民经常会遇到的祈雨场景。

 为我们留下上古先民祭祀丰厚遗物的北福地遗址,位于保定市易县高村乡北福地村南毗邻中易水北岸的二级台地上,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遗物非常丰富,是上古文明在燕赵大地的重要表征。

 1997年,北福地村南的台地聚满了考古队员,他们在紧张有序地挖掘着。随着一锹锹 的土被铲起,沉睡的文明终于被唤醒了。北福地遗址的发现,让我们有幸见识了一座距今 7000-8000年的基本完整的史前村落遗址,遗址因此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 发现”,并于2006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福地遗址据地层关系可分为两个时期,以盂与支脚为典型特征的第一期遗存和以 釜、钵与支脚为典型特征的第二期遗存。这两个时期前后承袭,其中年代较早的一期遗 存,经碳14测定距今8000年,乃是华北地区目前仅晚于南庄头遗址的早期新石器遗存之一。

  作为两期遗存的重要标志,在北福地遗址出土了具有鲜明特征的陶器群。有趣的是,这些陶刻面具并不是岀土在祭祀场所,而是岀土在遗址的房址和灰坑里。

u=17079708,1553393734&fm=175&app=25&f=JPEG.jpg

对此,考古专家推测,面具可能是一种原始宗教或巫术用品,是祭司或巫师施法时的辅助用品。

 在祭祀现场发现了成组成群的祭物,有中小型盂、石器、绿松石饰、小石雕、水晶、 玉器,在附近还发现了一件大石料。众多精美的祭祀器物堆放的方式以平地铺排为主,辅 以斜坡高低错落,很少叠压,而且好像是有意识地平均分成若干个组合。考古专家正是据 此认定,此处应是一个祭祀场所,先民可能在此举行祭天地、祈丰年的仪式。

 在众多的祭品中,最发人深思的是晶莹剔透的玉玦和玉匕。在祭祀场所发现玉器,说 明在当时人们已经把玉视为珍贵的物品,具有通灵的力量,用玉奉献上天,足以表达先民 的虔敬,也可以获得上天垂爱。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史学界认为祭祀用玉器岀现在 距今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北福地遗址玉祭品的发现无疑将改变这种看法和推论。

00302961557_f6c824cc.jpg

 北福地一期遗存主要是灰坑和十几座完整的房址。

  上述遗迹分布较为密集,平面布局排列有序,具有一定规律,甚至有些“城市规划” 的味道,是当之无愧的“燕赵史前村”,而且从房址出土的丰富遗物可以判定,这是个富 有的史前村。

 北福地遗址处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北方、山东三大文化区之间的夹缝交界地带,是研 究三系统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重要地域,为研究早期新石器文化提供了较好的个案标本, 将引领我们更好地走近风流云散的原始村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先民的精神世界,最终扣 开远古文明尘封已久的厚重门扉。

本文摘自《保定文化故事》 主编:李阳山、孙进柱、王简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创和全网营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