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保定故事】定窑花瓷天下白时间:2023-06-05 1996年,经过了20年的反复试验和摸索,去过多地求取制瓷真经,还到故宫博物院请教专家,陈文增和他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终于在材料、拉坯、利坯、刻花、施釉、烧制等方面逐一取得了进展,使业已失传800年的定窑工艺被原汁原味地破译和恢复了。这一年,曲阳人陈文增续写了定瓷的历史,荣获了河北省科技进步奖。此后,他再接再厉,创立了 “瓷、诗、书三联艺术”,在定瓷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诗词、书法特长,提升了定瓷的艺术品位,将定瓷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界面前。同时,他对定瓷的设计和烧成曲线进行科学分析,并以研究成果指导实践,使产品的成品率大幅提升,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他的带动和传授下,定瓷的艺术性和日用性比翼齐飞,不断谱写出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文增所恢复的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遗址位于保定市曲阳县灵山镇涧磁、燕川一带,是中国古代北方最著名的窑址。 定窑遗址在清代《曲阳县志》里已有明确记载,从20世纪30年代起不断有学者前往曲阳调查,1951年和1957年,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冯先铭等两次对定窑遗址进行考察,最终使定窑遗址得以确认。1985年至198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配合定窑遗址保护工作,对遗址又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勘探和较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今天的窑址东起北镇村东通天河,西至燕川村山麓,东西长达10公里,总面积达10余平方公里。窑址遗存十分丰富,文化层堆积最厚处达10多米,且保存较好,俨然一座艺术宝库,更是中国制瓷历史的缩影和重要见证。1985年,曲阳县在窑址设立了定窑遗址文物保管所。1988年1月,窑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窑发端于唐代,五代时期日渐兴盛,技术水平日臻成熟,但总体来说,仍显粗糙简单,尚处在向精瓷过渡的阶段。北宋经济文化发达,人们对瓷器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为定瓷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审美条件,使定窑进入了鼎盛时期。金代以后,女真族割据北方,窑场大多遭受严重破坏,窑工大量南逃,定瓷生产陷入低谷,最终没落。在定窑长达750年的烧瓷史上,曲阳一直是定窑的中心,因曲阳在唐宋时期隶属定州,故曲阳涧磁、燕川一带的窑址,均命名为“定窑”。属于定窑系的瓷窑包括河北临城窑,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介休、长治、太原、榆次、河津、盂县、交城、阳城、霍县等地的瓷窑。至于南方的景德镇、吉安等窑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南迁的定窑窑工,他们在北定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南定。此外浙江、福建、湖北、湖南等省烧制青白瓷的瓷窑,也 都受到了定窑覆烧法的影响。 在北宋五大名窑中,唯定瓷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附以剔花、堆花、贴花,各得其趣,设计开唐宋陶瓷形制之先河。北宋定瓷首推白瓷,其中晚期创烧成功的有“紫定(酱釉)”“黑定(黑釉)”“绿定(绿釉)”“红定(红釉)”等新品种,另外在景德镇还烧制出釉色似粉的“粉定”,这些都是在白瓷胎上,罩高温色釉而成的。 定窑白瓷也并非只是单一的纯白色,它有白中泛青、白中泛黄、牙白、乳白、米黄、土白、土灰等色。白瓷的盘、碗类器物均为薄壁胎,素有“不薄不为定”之说。定瓷敲击起来会发出清脆悦耳之声,而且声音清长,如金石之声。白瓷质地精良,造型精美,釉色莹润,刀法流畅,印花规范,工整精致,独具特色。特别是以“尚药局”“尚食局”的器物和“龙”“花”等款器为代表的定瓷作品,其先进的工艺和精美的装饰代表了当时我国白瓷烧造的最高水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便是定瓷的代表作之一。苏东坡知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盛赞定瓷的绚丽多彩,元代刘祁在《归潜志》中更是放言:“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定窑发明的覆烧法和火照术,对于定瓷的兴盛功不可没。覆烧法,主要是指为了改变原来正烧法一个匣钵只能装一件瓷器,浪费空间的缺点,改为把盘碗类瓷器的口部刮去釉料,倒扣在一个个支圈上,这样一个匣钵就可以同时装烧几层盘碗,既提高了产量,又可固定器物。现在定窑遗址还能看到很多支圈的残片,就是覆烧法的产物。美中不足的是覆烧法在烧制前必须刮去口边之釉,使定瓷碗盘不可避免地出现脱釉的“芒口”,这成为鉴别定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谓火照术,其实就是使用试烧瓷片,观察窑温以掌握窑内瓷器的烧成情况。具体做法是在瓷器装窑的时候,同时捏制几个瓷片,挂釉穿孔之后放在不同的装烧位置上,这样到了一定时候取出这些试烧片,就可以推断出该窑位瓷器瓷胎瓷釉的烧成进度。 “泪痕”是定窑白瓷的另一主要特征。泪痕又叫“淋釉”,是烧制过程中釉在高温下融化流动而出现在釉面的一种蜡泪状痕迹,又像泥浆淋浇在釉面的流淌痕迹。因为定瓷瓷胎表面的釉中加入了含铁量高的一种黄土,在瓷器烧成后,胎与釉之间颜色不是一体,而是出现了夹层,像是胎与釉之间夹了一层薄薄的黄纱,这是令历代仿品都无法自然再现的。 此外,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被称为“竹丝刷痕”,主要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同时,定窑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若是完整器,将器物倒扣于桌上,便可很容易地看岀其变形。这些都是鉴别定瓷的法门。
本文摘自《保定文化故事》 主编:李阳山、孙进柱、王简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