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保定故事】六郎抗辽晾马台时间:2023-05-24 晾马台镇位于容城县城东北15公里,晾马台村西北角的晾马台遗址为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商周遗存,晾马台遗址为一高台,据《保定千年古县》一书记载,此高台相传曾为尧舜祭天的地方,名“工谢台”。周围地势平坦,遗址为一长方形台地,东西长150米,南 北宽100米,面积15000平方米。高出地表2〜4米,文化层厚2〜3米。199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在晾马台村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暴露的灰坑遗迹和遗物,其中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纹饰为粗绳纹,可辨器物有罐、鬲、豆等,还有牛、羊、猪,鹿等动物骨骼、鹿角。较完整的器物有燕式筒状两件麻光球型盖豆两件、陶罐一件、鱼梭镖、 蚌刀各一件。1958年,曾出土 “燕侯职”铜戈,现藏于 河北省博物馆。属于商文化的文物有绳纹陶鬲、鹿角制 鱼梭镖和双孔蚌刀等,属于周文化的遗物有陶鬲等。目前,尚未进行考古发掘。1982年7月,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台上现有古柏7株,其中一棵较大者,高10米以上,粗细三人合抱不拢。晾马台明月禅寺位于晾马台上,始建于唐代(约642-712)。五代时期至清朝乾隆年间,明月禅寺被毁多次,仅存千年古柏和“明月禅寺石碑”等遗迹。 虽然晾马台村有商周时期的人类遗存,有唐代的古柏和寺院石碑,但晾马台村的村名却因为宋代杨六郎在此驻军晾马而得。北宋王朝建立后,雄州瓦桥关、霸州益津关成为宋辽对峙的边关要塞,宋辽两国多次在此展开拉锯战。北宋派出了杨家将中的杨延昭(人称杨六郎)把守边关,杨延昭在此镇守16年。《容城县志》记载:“白沟河,县东北三十里。宋、辽以此为界……晾马台,在县东二十余里,宋杨延昭筑此以晾马,基址尚存……”据有关部门考证,晾马台镇的东李营、西李营、王家营等村都是当年杨延昭屯兵驻地,与白沟河北面驻扎的辽兵隔岸对峙,晾马台村更是杨六郎的中军营寨。 当地百姓传说,宋朝时白沟河是宋、辽的分界线,杨六郎曾奉旨镇守边关,一日带兵从此经过,怎奈人困马乏,饥渴难耐,士兵见高台上有一砖井,即刻告予主帅。怎奈千军万马从此井取水解渴,恰如杯水车薪,杨六郎情急之下晃动双臂,急用神力,双手一扳井壁弯曲,汩汩清水顺流而出。三军将士同饮甘泉,上阵杀敌,旗开得胜。从此,人们便将杨六郎晾马的高台称为“晾马台”,那口救命神井被当地百姓戏称为“歪脖井”. 在传统的佛教道场是没有杨六郎的,而在晾马台村的明月禅寺却有一座六郎殿,据说是为纪念杨六郎在此抗辽、保家卫国的功绩而加盖的。杨六郎在这里也有一个称号,即 “延昭护法尊者菩萨”。如今的六郎殿里,除了有杨六郎及孟良、焦赞塑像,墙上还有杨业、余太君、柴郡主、穆桂英和杨宗保画像。( 本文摘自《保定文化故事》 主编:李阳山、孙进柱、王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