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万象 >>史海钩沉 >> 毛主席一生中最黑暗时刻是什么时候?看后更佩服
文史万象
更多
详细内容

毛主席一生中最黑暗时刻是什么时候?看后更佩服

时间:2023-05-22     作者:保定老年网   阅读

1960年,中国人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再次来到中国,他向毛主席提了一个问题,问毛主席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1000.webp.jpg

毛主席回答他:那应该是在长征途中,与张国焘的斗争的时候。

带领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毛主席,在革命中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也无数次跌到了再爬起来,继续奋斗向前,他的革命道路上也经历了无数挫折。

为什么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会成为主席一生最黑暗的时刻呢?

挟兵索权

毛主席之所以认为1935年长征途中的斗争,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因为在那个时候,也是红军面临分裂的危险时刻。

自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后,蒋介石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消灭红军。

为了达成目标,蒋介石调来了100万大军,自己任总司令,对中央革命根地先后进行了五次“围剿”。

1935年1月,当中央红军好不容易突破湘江封锁线时,人数接近20万的红军只剩下了3.7万人。

当时红军的计划,是继续向湘西推进,然而早有准备的蒋介石已经在前方布下了重兵,如果红军继续原来的路线,势必会跳入蒋介石准备好的陷阱中。

在这个危急关头,毛主席建议放弃原计划,红军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贵州推进。

这个当时可以挽救红军的计划,却遭到了王明和李德的强烈反对,直到红军拿下贵州黎平,并在黎平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才在会议上肯定了毛主席对于军事的指挥能力。

1935年1月,红军又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上不仅确定了毛主席、周恩来、王稼祥这个新的“三人小组”,还为红军后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就在当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音“冒”)功会师之后,红军的前途,又发生了变数。

最大的问题,就是张国焘。

在红军会师后,张国焘发现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实力上存在巨大差距。

这个差距用毛主席的话来讲,当时的红一方面军,和张国焘带领的红四方面军比起来,就是叫花子和海龙王的差距。

这样悬殊的差距,让张国焘开始有了别样的心思。

所以在懋功会师之后,尽管大家表面一团和气,但是会师之初,张国焘就有点自傲地问周恩来:你们有多少人?

周恩来当时就察觉他口气的傲慢,当时也不软不硬地回了过去。

会师第二天,红军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周恩来在会上做战略方针的报告,提出红军之后会北上川陕甘一带。

张国焘虽然在会议上同意红军北进的方针,但同时也提出了“南下”的想法,他对于“统一指挥”的问题虽然没有多说,但之后却隐隐流露出自己要掌军权的想法。

两河口会议之后,红一方面军根据中央的决议向北前进,在连续翻过两座大雪山之后,终于到达了四川芦花,张国焘在此时突然提出了解决组织问题的决议。

张国焘提这个,无非就是看到他强中央弱,有了别的心思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张国焘指使他的亲密伙伴,在中央各领导中频繁活动,软硬兼施,在内部搞起了分裂。

此时的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虽然从蒋介石的重重包围中逃了出来,但还没有彻底摆脱蒋介石军队的围堵。

外患仍在,内部却有了分歧,这对仍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红军来说,确实是非常危险的。

面对张国焘试图分裂红军的举动,中央也从大局出发,尽量团结张国焘,说服他大局为重,但却没有成功。

连夜脱险

为了达到自己领导中央的目的,张国焘先后找过聂荣臻、博古,想要把他们拉到自己的阵营,却都没有得逞。

为了要挟中央,张国焘借口“组织问题”没有解决就不利于行军,不顾中央命令红四方面军尽快北上的命令,一直不肯出发。

为了团结张国焘,让他尽快北上,周恩来让出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改由张国焘担任。

军委还成立了前敌总指挥部,以四方面军的徐向前为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

即使中央做出了这样的改变,可是张国焘还不满足,仍然以“组织问题”没有解决为由,一再贻误战机。

就在张国焘迟迟不肯北上的时候,国民党胡宗南已经在四川松潘县集结了大量兵力,使红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危险之中。

形势的变化,让中央不得不再次修改战略,重新制订了新的战略计划,并于1935年8月在四川沙窝又召开了一次政治局会议。

会上,张国焘仍然坚持,认为中央的路线是错误的,他还在会上有意将思想上的分歧,扩大到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矛盾上去。

因为中央其他委员对于中央决议的支持,张国焘在会上勉强同意了中央北上的方针,但到了会后又变了主意。

中央原本规定让张国焘率部北进夏河流域,在甘南形成扩大之势,张国焘却提出,自己要经由阿坝向青海、宁夏进军。

他的这个要求,与中央的计划背道而驰,所以毛主席和前敌委员会的总指挥徐向前向张国焘致电,要求他按照原计划进行,张国焘却置之不理。

此时的他心里已经有了计较,不仅自己一意孤行想要南下,还准备以非常手段,让中央和他一起行动。

9月9日,张国焘致电陈昌浩,让他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借着人多势众的优势,要挟中央和左路军一起南下。

毛主席当时就和陈昌浩在一起,他听到陈昌浩说张国焘要求南下的意思后,立即表示要和中央书记处开一个会。

毛主席说,周恩来和王稼祥同志都在红三军团司令部,那我就和张闻天、博古一起去三军团司令部找他们开会吧。

说是开会,其实是毛主席已经意识到了危险,用开会的由头脱险,所幸当时陈昌浩仍是相信毛主席的,就让主席去了红三军团。

毛主席一到三军团,就立即招呼叶剑英等人,带着红三军团和红军大学连夜北上。

他们北上虽然果断,但是途中因为红军大学的政委何畏,差点走不了了。

当时何畏把红三军团和红军大学北上的消息告诉了陈昌浩,陈昌浩立即命令他们停止前进,于是红军大学的学员便都停止了行军。

毛主席等人走在前面,他们看到红大的人停下来了,就也停了下来想问个究竟,正好红大的教育长李特也带人赶了上来。

李特之前曾任红四方面军的副参谋长,性格急躁而且枪不离身,他带人赶上来后就气势汹汹地问毛主席:张总(张国焘)命令南下,你们为什要北上?

李特的几个警卫员手里的驳壳枪已经上膛,他们的手指就扣着扳机,一副随时动手的样子。

眼看现场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毛主席示意大家不要紧张,然后平静地李特说:现在的形势摆在眼前,大家分析一下,北上还是南下可以商量。

接着他话锋一转,表示彭德怀同志也支持北上,此时带着红三军团就在后面,大家都是红军,要团结。

彭德怀是出了名的性子直脾气爆,连李特也有所顾忌,所以在听说了彭德怀就在后面之后,他就没敢轻举妄动,只是把红大学员中,原属于红四方面军的人带走了。

那一天,正是1935年9月9日,这天经历的一切,深深地烙在了毛主席的心里。

另立中央未得逞

带领红三军团北上后,毛主席和部队在经历了重重艰难险阻后,终于在1935年10月19日,进入陕北吴起镇,和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而张国焘则率部来到了四川理藩县卓木碉,又另立了一个“中共中央”,还宣布“开出”毛主席、周恩来和张闻天等中央委员的职位和党籍。

他还给陕北的中共中央发电,说中共中央应当自称“北方局”,自己这里才是名正言顺地“中共中央”。

就在张国焘妄想取代中共中央的时候,共产国际代表林育英从苏联返回,他艰难来到陕北之后,就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向张国焘发电。

张国焘此时还想凭借与林育英之前共事的私人关系,在回电中将“分裂红军”的责任,全部推给了毛主席。

在电文中,他还俨然以“中共中央”自居,发文的落款使用的就是这个名称。

谁知林育英接到张国焘的电报后马上回复他,共产国际同意“北上”的路线,并将张国焘另立的中央称为“西南局”。

这封态度鲜明的回电,让张国焘彻底成了孤家寡人,中共中央又趁机做工作,1936年6月6日,张国焘不得不宣布取消第二“中央”,带领红四方面军北上。

等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之后,中共中央又成立了西北局,不计前嫌地任命张国焘为西北局书记。

当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这也意味着张国焘的“南下”计划彻底破产,红军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为以后工农革命的彻底胜利,开辟出了新的天地。

1937年3月,为了纠正张国焘在长征途中的路线错误,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

当时毛主席之所以决定和红三军团连夜北上,是因为张国焘的电报命令上明确说明,要南下开展党内斗争。

叶剑英看到这个电文之后,立即报告给了毛主席,毛主席这才当机立断,决定带着红三军团和红军大学北上。

而且为了红军内部的团结,为革命保存有生力量,当时中央对于张国焘一直采取隐忍的态度,但是张国焘却一直咄咄逼人。

会议上因为这些对张国焘提出批评时,他虚心地一一接受,并表示都是自己固执己见的错误,还写了《我的错误》进行检讨。

然而此时的张国焘心里已经有了别的想法,这会他认错态度良好,不过是为了迷惑中央做出来的假象。

第二年4月,张国焘就趁着祭奠黄帝陵的机会,离开陕北加入了国民党特务组织。

大浪淘沙,革命路上苦难重重,能坚持正确的道路走到最后的,才是坚定的无产主义战士。

虽然张国焘中途自己走了歪路,但是中国革命在毛主席等中央委员的领导下,让革命回归正确的道路,在红军面临分裂的情况下挽救了革命,才最终有了今天的中国。

结语

毛主席一生经历过数次险境,1927年被国民党的“清乡队”抓住,他在途中奋力逃脱,躲在乱草中,跟搜索的人近在咫尺,因为没有鞋子,脱险时脚底已经是鲜血淋漓。

井冈山时期,看着敌人已经冲到了指挥部前面,毛主席毅然带着战士们一起冲锋,战士们大受鼓舞,这才把敌人打退。

然而这些对于毛主席来说,只是他个人的生命遇到危险,怎么能比得上革命到了险境的时候,所以尽管他一生也有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对于他来说,那次与张国焘的斗争,才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他是怕中国革命从此再走上误区,怕中国的劳苦大众因为这个错误,离光明远了一步,与这些相比,他的个人安危反而是小事。

这才是大公无私的领袖胸襟。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创和全网营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