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保定故事】白洋淀里的清行宫时间:2023-05-19 唐代以前的白洋淀,基本保持未经人工大型治理的原始面貌。经宋代对白洋淀大规模人工治理,形成如今白洋淀的基本格局。北宋时期,六宅使何承矩在白洋淀一带筑堤贮水,引水灌溉建立屯田防线。到了明代,白洋淀一带十年九涝,给老百姓带来极大的灾难。明清两朝,皇帝都比较重视白洋淀的治理。到了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尤为重视,从康熙五年(1666)开始兴修白洋淀地区的水利治理工程,先后若干次发帑筑堤。这项庞大的水利工程一直持续到乾隆年间,乾隆时的直隶总督高斌协同中央派来的大员,一起研究岀了利用河道引导洪水的方案:利用河渠旧迹施工,将唐河引入府河,从保定府新闸到安州膳马庙修建六座闸口。这样,既解决了泄水问题,又开辟了新的航道。此后,保定南关舟船云集,经府河,穿越白洋淀,直达天津,之后津保之间往返通航200年,对城乡贸易、物资交流、经济繁荣起到了很大作用。 当年,康熙皇帝在治理白洋淀时,先后围绕白洋淀兴建了4座行宫(郭里口行宫、端村行宫、圈头行宫和赵北口行宫),这些行宫兴建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为了皇帝在这里举行水上围猎(俗称“水围”)活动,其二则是为了皇帝阅视白洋淀河工驻跸之用。白洋淀不仅成为清朝帝王水围练兵、岀巡京畿和南巡往来的必经之地,而且在驻衅行宫期间处理政务,使白洋淀成为京城之外朝廷决策的又一重地,可参比承德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 郭里口行宫,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位于淀区安新县安新镇郭里村东,坐落在龟首“福”地,取益寿延年之意。行宫占地约6 亩,建有万岁宫3间,千岁官3间,朝房5间,书房3间,御膳房3间。郭里口行宫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结构严谨,构造合理科学,雕梁画柱,华美堂皇。康熙皇帝曾驻跸于郭里口行宫,现场办公治理白洋淀水口,令直隶河道总督王新命查勘各处堤工,发帑修筑。王新命开挑中亭河,以减玉带河水势,“发帑筑堤,以护州治,增州判一员管理,每岁按里出工,随时补修”。发帑银一万五千两完固堤防。 端村行宫,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位于淀边重镇端村(现端村粮库址),坐北朝南。千岁宫3间,西朝房3间,北朝房3间,游廊3间,殿后寝宫3间,茶房2间,万寿亭1 座。行宫汇明清建筑风格。红莲绿水,亭廊曲径,白浪拍击,华中透雅。端村行宫,饱经天灾,今已尽废。 圈头行宫,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9亩余,建有正殿5间,皇后宫3间,太后宫3间,西朝房8间,南朝房5间。南有御林军驻地,北有息舟坊,东北角有围墙,西南角有庙宇,东南各设宫门。楼阁水影,葱翠环抱,庭廊彩绘,华贵幽雅,为典型清代建筑。自落成后,几经水灾,战乱吞噬,今不复存。 赵北口行宫,位于淀区重镇赵北口西北,坐西朝东。地处东淀、西淀(白洋淀)交汇之咽喉。行宫占地12亩,建有大殿5间,皇后宫3间,太后宫3间,军机处3间,差办房3 间,膳房3间,配房两处6间。东南有坐辇处,西建有御花园,东大门前建有石坊一座,在 行宫西观淀水烟波,白帆点点,南观十二连桥如巨龙卧波。行宫落成至今,地面建筑毁坏殆尽,现仅存宫门三楹(现为赵北口烈士祠)。 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曾驻跸赵北口行宫。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月十二日,康熙銮舆出京,第二天到涞水县,南下至唐县,过阜平、曲阳,驻跸龙泉关,转而东行,十九日过安州,驻跸新安。一路访古迹,视河渠,登临宋时所修云锦亭,再至金章宗所建莲花池、梳洗楼。三月初一来到赵北口,随后在苑家口进行了大规模水围,“行围水淀中,用三桨船百只,分左右翼,沿岸棹入”。声势浩大。乾隆三十八年(1773)三月,乾隆“奉皇太后安舆巡幸天津”,于“赵北口登舟,一路均系水程”。乘舟水行,不仅安适,更可以饱览颇富“江南意”的“北地西湖”白洋淀,奉慈龙王庙、淀神祠拈香,其间,不忘巡阅考察淀河堤防,御试直省士子,诣教场阅兵和水围。乾隆四十五年(1780)五月,乾隆南巡未还,恰逢西藏班禅使节伊什巴尔珠布等前来,“迎觐于赵北口”。乾隆自南方归来,驻跸赵北口行宫,命诸使节“观龙舟水嬉一次”。 本文摘自《保定文化故事》 主编:李阳山、孙进柱、王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