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万象 >>地域文化 >> 【保定故事】悠久地名内涵丰
文史万象
更多
详细内容

【保定故事】悠久地名内涵丰

时间:2023-05-18     【转载】   来自:保定文化故事   阅读

     地名文化是指地名的地理指向功能和交际功能外,所反映的历史、语言、经济、民族 和社会文化等的科学内涵。地名文化记录了人类活动的轨迹,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和地域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定地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地名文化遗产丰富,据20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统计,全市有各类地名18720条,其中政区地名7320条,聚落地名10275条,自然地理实体、名胜古迹及其他地名1125条。在那看似平常的名称中烙下了历史的印迹,蕴含着非同寻常的桩桩往事,印下了数不尽的知名人物的步履,述说着千古兴亡,记录着人们的悲欢,寄寓着人们的希望。

48.png

古莲花池

     徐水南庄头发掘出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尤其是植物种子和陶片的发现,表明一万年以前,先民们已过上原始农业生活,他们耕种、纺织、制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原始聚落。南庄头成为中国文明发端的重要源头。5000年前奠定中华文明基石的炎黄部落的战争与融合,及黄帝与蚩尤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都发生在距保定不远的北部,涿鹿与涞水一带的山谷间曾是古战场的一部分。这场战争使炎黄部族和蚩尤部落融合在一起,共同构筑了华夏民族的文明体系。炎黄子孙代代繁衍,保定一带是理想的栖息地,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区域。从几千年来关于唐尧的传说以及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都可以让我们认识那个时期的文明。

     唐尧是对保定史前文明影响最大的人物。传说他出生在伊祁山,被封于唐,成为唐侯国的首领,建立了自己的农耕文明体系,得到了众多部族首领的认同,而成为天下的共主,人们称他为尧帝。4000多年过去了,在顺平、唐县、望都一带的地名中还铭记着关于唐尧的种种作为和灵异,流传着唐尧选贤任能、爱民如子的故事。

     从新石器时期到商周,保定地区已经得到广泛开拓,从目前发掘的星罗棋布的古文化遗址即可见一斑,此时已出现了有一定规模的城邑,如涿、逆畤等。在容城县发现的古文化遗址——上坡遗址中,文化层堆积从新石器时期的磁山文化层一直到商代晚期,时间跨度达4000余年,这种连绵不绝的文化延续十分珍贵。

301.png

徐水南庄头遗址

     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列国纷争的时代,诸侯列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进行改革。白狄族的一支在今保定以南的定州、唐县一带建立了中山国,在燕赵诸大国的夹击下,几兴几灭,最后终于被赵、燕瓜分。但中山国的遗迹并没有完全消失,在中人(今唐县的都亭)、丹丘(今曲阳西北)、顾(今定州西北)等这些古老的地名中,记录着中山国的一些往事。中山国被灭后,保定一带分属燕、赵,虽然两国疆界无定,经常出现一些变化,但大致边界是在这一带,故保定有了燕南赵北之说,在安新出现了赵北口镇,曲阳出现了 燕赵镇,都是这一史实的反映。

     而此时的易水又成了一条耀眼的文化之河,春秋时期燕国因形势所迫,曾几次迁都,其中两座都城建在古易水河畔,一座在今容城县东边的古贤村一带,名临易,汉代在临易城的基础上建易县,废后改名为古县,后演变为古贤。战国时期燕又在今易县城东南的武阳城营建下都。燕下都是燕后期一座重要都城,见证了燕国的兴亡。在燕下都及其周围产生的大量地名,如武阳台、练台、金台陈村、南白虹、北白虹、荆轲村、荆轲山、荆轲塔、城角村等等,记载了那个时代的风云。

302.png

顺平伊祁山

     保定处于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结合地区,历次民族融合和战争几乎都对这里产生影响,南北朝时期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在这一区域建立,而本区大量的名门望族则南迁,带去了保定一带的文明。北方民族南下在这里建立的政权,也对保定的文化产生了影响,民风尚武而悍劲。“慷慨悲歌”是共认的保定文化的传统特点。

     巍巍太行山既有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大茂山是古北岳恒山,享受皇家祭祀2000余年,山上曾有众多庙宇建筑,传说是北岳帝君所居之地,因此又称神仙山。道教名山青虚山,据传曾是著 名道士葛洪修行养气、炼丹之处。狼牙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文景观举步可见。洪崖山亦是道教名山,每年后土皇帝庙会,八方士庶云集,成为展示当地民俗和民间艺术的绝佳场所。野三坡景区内的苍翠群峰、拒马河谷、泉水溪流、幽谷峭崖,古朴的民风,丰富的史迹,使其成为一处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保定太行山区的雄关险隘,有太行八陉中的飞狐陉、蒲阴陉。北京成为京师后,太行山成为护卫京师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殊为重要。明代居庸与紫荆、倒马合称“内三关”,是军事上的必保之地,关城上都有驻军把守。在关隘之间随山就势筑内长城,形成次边。至今紫荆关城仍在,倒马关遗迹犹存,乌龙沟、白石山、蔡树庵段仍有长城及墩台留存。

303.png

保定西大街

     太行山东麓的平原地带,坦荡无垠,民族间的和睦相亲,战争的刀光剑影,时代的风云变幻,都在这里留下痕迹。在这里能听到有关蚩尤坟的传说,寻得见燕昭王所筑黄金台的踪影,可凭吊公孙瓒与袁绍易京之战的遗迹,可参观宋辽战争时留下的神奇地道,耳闻目睹明初移民的有关史迹和传说。在如织的城镇乡村中,遍布保定先人创造的文明成果,点缀着世家大族留下的连片宅院。

     北宋初期,宋辽之间战事频繁,诸多宋朝名将镇守边关,统兵抗辽,保定一带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们征战的足迹。在太行山上、在平原洼淀,都留下大量与之有关的地名,杨六郎把守三关口的事迹家喻户晓。在雄县祁岗一带发现的北宋初期的古地道,被誉为“地下长城”,应与宋辽战争有关。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后,双方以保定北部的易水、白沟河为界,白沟渡口成为两国边境贸易和使臣往来的重要口岸。

     处于九河下梢的白洋淀,素有华北明珠之称,古往今来,这清清淀水映下过无数布衣百姓、墨客骚人、侠士武夫、帝王将相的身影,这水中沉淀的文化意蕴同样耐人回味。从战国时期古秋风台的传说,到赵北口、端村留下的清康熙、乾隆皇帝的行宫,赵北口十二连桥,再到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孙犁纪念馆,似乎可以看到荆轲迎风而立的身姿;瞧见乾隆皇帝与刘墉等一班大臣在船上赏荷联对的场景;听到雁翎队打鬼子的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体味出孙犁笔下的荷花淀中绽放的红荷那醉人的幽香。

306.jpg

白洋淀

     抗日战争时期,保定地区是八路军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太行山区是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心腹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保定人民奋起抗战,山冈上、青纱帐里、河湖港波中,到处都是抗日的战场,将日本侵略军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冉庄地道战遗址、晋察冀边区烈士陵园、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黄土岭战役遗址,都铭记着保定人民对赢得抗日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因为人类的定居而形成的聚落,在各类地名中数量最多,文化含量也最为丰富。这些聚落有的随着规模的扩大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力的城镇,演变为某个区域的人们进行物质文化交流的中心,有的依托当地资源发展为某一行业较为发达的村镇,也有的因某种契机发展起来形成特色经济中心,也有的因处于交通要塞而兴盛成为区域商贸集散地,还有的是在村镇形成时就蕴含着非同寻常的来历和故事。这在保定都不乏其例,如历史上久已知名的高碑店市白沟镇,自古以来就因为是水陆码头而形成商贸文明,又因为宋辽时期是宋辽边境上的贸易场所和双方使节往来交通要地,而赋予了更加浓厚的人文色彩。曲阳县羊平镇是因为有了黄山的大理石而发展起来的以石雕、石刻为特点的村镇,石雕文化历史悠久,知名于世,曲阳石雕名家、名作多出于此。高阳县的庞口镇是因新兴的农机配件市场而兴起的特色城镇,容城县的大河镇则是容城服装业的发祥地和集中的服装制作基地,是容城服装业发展的典型代表。总之,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村镇是保定历史文明的见证,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305.png

易县狼牙山

     城市是人类文明荟萃之地。保定区域有很早的城市建设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建有燕国的两个都城临易(位于今容城东)和下都(位于今易县县城东南),有中山国的都城顾(今定州)。涿州战国时期为城邑,汉建城池。至今在涿州城的街巷中还留有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在这里活动和结义的遗迹,流传着他们的种种传奇故事。定州作为汉中山侯国的都城和州城、府城的历史久远,历史文化遗迹十分丰富,一些街巷的名字都透着古色古香的文化特色。保定城区亦有上千年的建城史,从州城、路城到府城、省城,从其命名到城池的建设,街巷的形成和演变,都氤氯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古往今来,无论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居民,还是南来北往的匆匆过客,都在保定的大街小巷及胡同中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在清末,保定城就有四市、八街、七十二胡同之说,几乎每一条街巷胡同的名称,如唐家胡同、帅府胡同、城隍庙街、市府前街、税务角等等,都蕴含着一段历史风情,承载着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记录着城市发展的轨迹。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一些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的地名在消失,强化对传统地名的保护乃至抢救,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决议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为此,我国启动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保定市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深入开展,在保定城区地名调整中,就本着延续历史文化、反映历史地理特征和人文特点、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原则而进行。 

     本文摘自《保定文化故事》主编:李阳山、孙进柱、王简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技术支持: 创和全网营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