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保定故事】实学典范数颜李时间:2023-05-11 颜李学派是由颜元和李塨师生的思想共同形成的学派,是理学时期北学的高峰。章太炎评价颜元说:“举必循礼,与荀卿相似。”指出了颜元的荀学特征。近代以来,颜元思想中的实用精神、勇武任侠的男儿气概,重新被人们发掘、弘扬。民国总统徐世昌大力提倡颜元学说,以挽救中国的积弊,梁启超对颜李学派也极为推崇,颜李学派曾一度成为当时显学。 颜元( 1635〜1704),字易直、浑然,号习斋。博野北杨村人。颜元在动荡不安的家庭生活中长大,他父亲曾被蠡县一位朱姓小官吏收为养子,他生在朱家,因而姓朱。母亲在他12岁时改嫁。颜元19岁入乡学,厌倦八股,学习史鉴。21岁读《资治通鉴》,22岁时学医,23岁时学兵法,24岁时开私塾授徒,并开始为人治病。这一年他自名其斋为思古斋,自号思古人,他写了《正道论》,后改名为《存治编》。24岁时读陆九渊、王阳明语 录,这是他学术事业的真正开始,26岁时,得《性理大全》,见周、程、张、朱语录,畅然改志,以为较陆、王二子尤为纯粹切实,认为这是孔孟真传。此后,进退起居,吉凶宾嘉,必奉文公家礼为法则,奉《小学》《近思录》等书如孔子经文。30岁时开始与王法乾讨论学术,勤学改过。35岁时,他认为程朱的“静坐读书”的方法和“气质之性非性善”的道理不合乎孔孟的宗旨,于是背弃陆、王、程、朱之学。次年一月,他著《存性编》,改思古斋为习斋,十一月著《存学编》,提倡恢复“周孔正学”,认为“程朱之道不熄,周孔之道不著”。 朱翁死后,颜元返回博野,恢复原姓。45岁时,蠡县李塨来向他问学,李塨是颜元的得意门生,他们二人创立了清初的颜李学派。康熙三十年 (1691 )三月,57岁的颜元南游中州,沿途不懈地宣扬他的“四存”(存性、存学、存治、存人)主张,十月初返回博野。 颜元62岁时,应肥乡郝文灿之请,主讲漳南书院,后因漳水大涨,书院被淹没,不得不返回家乡。其著作和年谱主要有《四存编》《习斋纪余》《异录》《颜习斋言行录》《颜习斋年谱》等。 颜李学派是清代初期思想领域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术流派,提倡“实学”,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与清初官方提倡的宋明理学相对立,在社会上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被称为“颜李之学数十年,海内之士靡然成风”。颜李学派的主张曾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颜李学派的主要思想特征:一是批评宋明理学的空疏,崇尚实学。颜元早年学过神仙导引,信奉过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34岁时,他的养祖母病故,按朱熹《家礼》服丧,疏 食少饮,几乎病饿致死,这使他对理学产生了怀疑。从此,他以“实文、实行、实体、实 用”为学术宗旨,力斥宋儒静坐读书、存心养性之学。他提出,程朱是与孔孟对立的,所 以“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申明尧、舜、周、孔三 事、六府、六德、六行、六艺之道,大旨明道不在诗书章句,学不在颖悟诵读,而在其如 孔门博文约礼,身实学之,身实习之,终身不懈者”。特别强调学习“六艺”,即:礼、 乐、射、御、书、数,以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等生产、军事方面知识和技能的重要 性,表明了他的实学是以实用为宗旨。李塨继承了颜元的这一思想,批评宋明儒者专为 “无用”之学,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有益于世道,倡导亲身践履。 二是反对宋明理学所说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盛赞孟子的“性善论”。颜元认 为,天下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气即理之气,理即气之理。 李塨( 1659-1733),字刚主,号恕谷。蠡县西曹佐村人。出生于殷实家庭,自幼聪 慧过人,康熙十七年(1678)考入县学为生员。康熙二十年(1681)遵父嘱拜颜元(习 斋)为师,他勤奋好学,博采众家之长,除拜颜元学礼外,先后学琴于张函白,学射于赵 锡之、郭金城,问兵法于王余佑,学书于彭通,学数于刘见田,后赴浙江学乐于毛奇龄。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中举,三十九年(1700)入京会试,落第,被左都御史吴涵聘为家 庭教师。 李塨除在家乡和京师讲学议政之外,还先后助郭金城治理浙江省桐乡,助温益修治理 河南省鄭城,助杨勤治理陕西省富平。时富平地方秩序紊乱,他主张“治乱国当以严”, 首先要“禁斗争、止赌博、勤听讼、减催科、除强恤弱”,然后再“旌孝弟、崇学校、选 乡保、练民兵、劝农耕、兴水利”。在其指导下,不到一年,富平“百废俱举”“政教大行”。关西学者闻风而至,跟随他学礼、兵、乐、农,研究儒家经典。 著作主要有《小学稽业》《大学辨业》《学乐录》《青龙十三剑》《拟太平策》《阅史邳视》《论学》《周易传注》《诗经传注》《恕谷后集》《田赋考辨》《郊射考辨》 《学礼录》《学射录》等48种。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李恕谷遗书》,并与颜元著作合编为 《颜李丛书》。他在学术上注重实学,反对死读书的学风,认为,“纸上之阅历多,则世 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则经济之精神少”。注重实践,提倡“智以事练之”。在时 政上反对封建豪强兼并,提出“耕者有其田”的设想。他说:“所以无立锥之地者,以豪 强之兼并,今立之法,有田者必自耕,勿募人代耕,惟农有田耳,非均田则贫富不均,均 田第一仁政也。”在古今观问题上,颜元教他要“厚古”,李燃则劝颜元不要“尽执古 法”,要“宜酌时宜”。 颜李学说在当时社会具有一定进步性,并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1919年,民国总统徐世昌想利用“颜李学说”治理国家,兴建了不少“四存”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颜李学说也受到重视,成立有“颜李学说研究会”。郭沫若对颜李学说有很高的评价,并著有《颜习斋与李恕谷》一书。本文摘自《保定文化故事》一书(主编:李阳山、孙进柱、王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