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保定故事】易水学派张元素时间:2023-05-11 金、元是我国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可以说名医辈出,产生了被称为中医历史上 的“金元四大家”。长期在保定一带行医的刘守真是其中之一,他创立了 “寒凉派”。其实这一时期还有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他虽然没有被列入四大家之中,却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开创了中医史上有名的易水学派,而且培养了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他就是张元素。 《金史》中记载了刚步入青年的张元素与名医刘守真的第一次相遇。那时,刘守真得 了伤寒病,头痛、脉紧、不思饮食,一连几天高烧不退,服用了自己开的几剂汤药,丝毫不见效。当地一位自学成才的年轻医生前去探望他,刘守真对他的到来并不欢迎,面朝墙壁,不理他,年轻人问:“为什么对我如此轻视呢?”对他的问话,刘守真置之不理。尽管受到冷遇,年轻人还是给刘守真诊了脉,说:“据晚生看先生的脉很紧,一定头痛得厉害,而且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吧? ”刘守真说:“是。”年轻人又说:“先生开始服过黄连、石膏等大寒的药,对吗? ”刘守真说:“那又怎样? ”年轻人接着说:“先生你错 了,你服用的是寒性药,因此发不出汗来,不利于你的病的治疗。按照你的脉象看,应该 换一种药才行。”对年轻人的正确诊断,刘守真嘴上不说,心里却十分钦佩,就立即请他 开了药方,结果只服了两剂药,病就好了。自此,刘守真对这位年轻人刮目相看,成了忘年交。 张元素,字洁古,《中国医学通史》上记载他约生于1131年,卒于1234年,是易州良 岗人,据民国《易县志稿》记载,张元素墓在易县良岗水口村。他自幼聪敏,8岁就参加 了童子举的考试,27岁考进士时,因为触犯了金海陵王完颜亮(字元功)的名讳,没有被 录取,于是放弃了当官的念头,开始学习医术,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济世救人的医生。 开始行医时,他对医术并不精通,对《内经》也不能读懂运用,因此,他发奋努力, 博览医书,甚至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金史》中说,有一天夜里,他梦见有人用开山大 斧和长长的凿子,在他的心上凿了个大洞,把好多医书装到他心里,从此他对医学无师自 通,医术也有了很大提高。这是对张元素自学成才的神化,实际上他是经过深入研究医学 经典,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在医术上才有了长足进步的。 他虚心研究学习古代的医学理论,但不拘泥古方,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 新病,不相能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灵活吸收前人经验,结合自己数十年临床实践, 不断总结,而有新的建树。张元素整理总结《内经》《难经》《中藏经》等有关脏腑辨证的医学理论,吸取《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的脏腑辨证用药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 践,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 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在行医和研究过程中,张元素受到《内经》《难经》《伤寒论》以及《中藏经》和 《小儿药证直诀》等前人著作中有关脏腑辩证思想的启发,系统总结这些医学著作中的有 关理论,在他所著《医学启源》中,详细阐述了各脏腑天人相应的关系和表里关系,并按 “不及”“太过”“实”“虚”“寒”“热”几大症候类型,描述各脏腑疾病的主要症 状、脉象,提出五脏用药原则或寒热补泻的方药例证。他重视脏腑辨证治疗思想,在临症 杂病治疗中,积极运用这一思想指导用药,尤其是以五脏为中心,治疗一些常见病。如虚 损症按程度不同分岀脏腑虚损六类症候进行治疗,这一思想对后人尤其是他的传人产生了 重要影响。 张元素通过深入研究《内经》中“气机升降浮沉、气的阴阳厚薄、四气五味”等理 论,把它广泛应用于药物功效原理和作用特异性等内容的阐发中,创立了一整套系统的药 物学理论,并且与临床应用紧密联系起来,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认为药有 寒、热、温、凉的不同性质,有酸、苦、辛、甘、淡的不同味道,因此,药物性味的不同 组合,就会构成不同的功效。并且说“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也”, 明确了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他重视扶养胃气。这些立论与河间学派的学说比 较有很大不同,刘守真用药寒凉,而张元素却极力避免这样做,并且在用药方面尽力讲求 药物归经,创制的方剂“九味羌活汤”到现在还很实用,彰显了药物归经这一理论的重要 性,形成自己独有的学派特点。 张元素的主要理论独树一帜,受当时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影响运气学说影响,他认 为,古今运气不同,所发病种也有不 同,故古方不能治今病。同时,他把 运气与脏腑疾病认识作了联系,并深 入研究药物的阴阳、升降、浮沉、补 泻的各种性能,发明药理,注重创新 方剂,在治疗思想上强调“扶护元气 (胃气)”的意义,最终形成了独具 特色的医学理论。 张元素的医学思想有独到之处, 著作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 虚实用药式》《珍珠囊》《药注难经》《洁古家珍》等,入室弟子张璧、李杲、王好古、 罗天益等在他的医学思想影响下,进一步发挥了他的学说。他们各有建树,使易水学派屹立于杏林。 本文摘自《保定文化故事》一书(主编:李阳山、孙进柱、王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