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修脚修心修德——记非遗技艺传承人刘海宁时间:2023-05-0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明,既是物质文明发展的见证,又是精神文明烟火的延续,它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刘海宁,保定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足圣北派传统修脚术代表性传承人; 2022年度竞秀区首届“竞秀工匠”获得者;区政协委员。 技艺精湛 传承非遗 1970年,刘海宁出生于清苑区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爷爷是该区有名的老中医,医术高明,德高望重,深受乡亲们的爱戴。他自幼跟着爷爷学了不少的中医药知识,长大后机缘巧合,拜在周福长大师门下,精心研修修脚治病技术。2008年创立了足圣堂修脚店,2019年北派传统修脚术被列入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创建了北派传统修脚术传习所。 修脚术是我国民间运用传统医术和刀法相结合的方法,修治足疾患者脚部皮肤和趾甲病痛的技艺,是传统中医外治的组成部分,与中医的针灸、按摩并称“三大国术”。说起北派传统修脚术,由来已久,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代,经上千年的传承,延绵不断,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受其惠,得其利。 据说,清顺治年间,顺治帝害脚痛病,吃了各种药都不管用。后来有位大臣建议顺治帝到民间找个修脚先生试试看,说不定能治好。于是,顺治皇帝派人把修脚的喊到宫来,说:"我的脚痛,如能治好,定有重赏”。说着,把鞋子一脱,脚伸了出来,修脚的心里想:“修脚要把脚放到膝盖上,面对面的坐下才好修,可这是当今万岁爷呀,怎能和他面对面坐呢?跪着,又怎能修脚呢?于是把心里想的说给皇帝听。顺治帝急着要治脚,就说:“哎,起来、起来,赏赐个凳子给你坐坐”。 修脚先生叩头谢恩,然后和顺治皇帝面对面坐下,捧起脚一看,说:"万岁,你脚痛,原来是长了鸡眼,用刀修下就好”。说着,拿起修脚刀,干巴利落脆地把皇上的“鸡眼”给剜了出来,皇上立马就不疼不痒了,并惊奇叹说“这真乃是肉上雕花啊”,遂赐黄马褂一件,这也是“对君坐”的由来。 北方修脚更擅长刀工技术,结合中医药,注重治疗脚病,日久天长,逐渐形成北方修脚独特的流派,始称北派传统修脚。 从业三十多年来,刘海宁以匠心专注于北派修脚术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他秉承祖先的医药根基,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运用所学医学知识、分析脚病修复过程,在不断研究脚病种类、原因、流程的前提下,逐步总结和完善修复脚气、甲沟炎、灰指甲、畸形甲、瘊子、足跟骨刺技法等。 他修脚以修圆、润、净、快为准则,下刀稳、下刀准、下刀轻,轻中带柔,祛病为狠,凭借技艺精湛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患者前来治疗,并广受好评。 践行初心 延续匠心 刘海宁修脚一直注重文化延续,除了严苛遵守修脚术的专业和正统,也在品牌传承和创新提升上始终践行使命初心、延续匠心传承的精神理念。 他从零起步到申遗成功,始终牢记师父“条刀锛刀片刀,刀刀见真情”的叮咛,多年来身体力行,以“每修一双脚就是一个故事,让修脚介入艺术,修人修心修德,修出人生路”的理念做好非遗传承,坚定服务升级、产品升级、品质升级的决心,有力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他以非遗技艺和持续创新作为依托,全面推进整体服务质量和技术规范的提质增效,打造技术过硬、客户满意、品质卓越的服务体系。坚持以更好的姿态,更新的形象,更美的环境,迎接新时代赋予的挑战,同时将“让人人更健康”的使命融于心、践于行。 多年来,为了更好传承非遗文化,刘海宁尽心教授了一批又一批的徒弟。他自豪的告诉记者:“从我的门下走出去的徒弟们,已经把修脚店开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徒弟们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也为那些饱受脚病折磨的人解除了痛苦”。 修心修德 普众健康 “修脚先修心”,是刘海宁坚守的人生信条。在日常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心公益,尊老爱幼,积极回馈社会。 刘海宁说:“从2012年就组织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利用自身的技术,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先后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阜平县桃园坪、下铺村、竞秀区先锋小学、消防支队等单位,举办了一场场公益修脚活动。其中,为国旗护卫队的官兵们修脚,令他至今难以忘怀”。 他介绍,2019年,我们一行人到达天安门的午门侧门,被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接到驻地,一字横排列队欢迎,那种庄严而神圣的场景,令人难忘。 当战士们脱下皮鞋时,我们都震惊了,一个个高大威武的小伙子们,每一个人的脚都是泛白起泡,看到他们“千疮百孔”的脚丫子,我的心就疼得发颤。一再叮嘱徒弟们要细心,一定要把他们的脚修的舒舒服服,因为这不是普通的脚,这是共和国国门的脚,是年轻英雄的脚!修脚完毕后,班长一个口令稍息、立正、向右看齐,标准敬礼的那一刻,看着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年轻战士笔直的站立,我们的心情激动无比。虽然,我们只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赢得部队官兵的交口称赞,我也倍感骄傲! 2018年“教师节”,他率弟子到竞秀区新市场小学为老师们义务修脚;同年12月,宣传非遗,为南奇村、江城东队群众免费修脚、送药;2019年“感恩母亲节”,率弟子到青年新城社区修脚献爱心,并赠送竹炭鞋垫等节日礼物;2019年“情满端午节”,率弟子到老年公寓为老人们修脚献爱心;2020年“扶贫助农活动”到顺平县神北村献爱心。。。。这些先进事迹,被长城网、保定电视台、燕赵晚报等媒体报道,谱写了一曲新时代 “工匠精神”凯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实,大地就实;足健,前程就明。为使人人的足下健康,让我们一起同心同力,助力“足圣堂”向着高质量发展持续迈进,让保定非遗文化绽放出璀璨光彩。 上一篇母亲赞歌下一篇上了年纪,两件事情一定要牢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