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33年或进入超老龄社会,你知道如何关爱自己的老人吗?时间:2023-05-04 中国提前四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 最近,一项关于城市老龄化的调研数据再次引发关注:“我国目前有149座城市深度老龄化(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据预测,中国将在2022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在14%到20%),并在2033年进入超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在20%以上)。 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受骗六种典型类型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老年人轻信非法集资“高利息、高回报”的诱饵,投入一辈子的积蓄,可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提醒要捂紧老年人的钱袋子。 一些机构和个人正是瞅准了这个间隙,乘虚而入,利用各种设计好的圈套,甜言蜜语,骗取老年人信任,最终,使老年人一生的积蓄化为乌有。 应该说这是一个老话题,年年都在说但总还是能看到一些老年人受骗上当的报道。 2021年,最高法曾对老年人诈骗案件进行梳理,总结出老年人受骗的六种类型,并向社会公布。 一是养老服务。利用老年人寻求养老保障的心理,承诺享受高息回报、享受床位优先居住权、入住打折等,诱骗老年人大额预存消费投资,实施非法集资。 二是养老项目。承诺高额福利、消费卡、货币分红等为幌子,引诱老年人投资“养老公寓”项目,致使老年人钱财遭受损失。 三是养老产品。利用虚假宣传获取老年人信任,鼓吹投资收藏品能够获得高额利润,骗取老年人高价购买廉价批发的收藏品,收藏“艺术品”变成高价购买赝品。 四是以房养老。诱骗老年人抵押房屋获得资金,购买所谓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行非法集资之实。 五是养老保险。谎称认识社保局等部门工作人员,可以代办提前退休养老保险,骗取老年人的保险费、材料费、好处费等。 六是养老帮扶。以义务诊疗、免费医疗咨询等获得老年人信任后,夸大病情、虚构保健品为“特效”药品,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 关爱老年人,心理疏导更重要 有一首歌叫《最美不过夕阳红》。按说,人到老年,经过一生的工作忙碌,子女也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了,本该享受恬静、安逸的晚年生活。但往往在这个时候,年轻人都忙自己的工作和照顾自己的小家庭,很多老年人却成为了孤家寡人,心理也是最脆弱的时候。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老年人帮扶的工作力度,其中就有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各类老年人的康养设施,比如建立各类养老院、老人健康中心,开设老年人健康服务热线,帮助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了解和懂得如何关爱自己年老的父母。 在呼吁有关部门重视老年人的权益保护和关怀之时,家人的关爱更不能缺位。不仅仅关心父母身体的健康,更要从心理上给予老年人更多慰藉和温暖。比如儿女们平时也应该常回家看看,多抽点时间陪陪父母,不要让老年人独守空巢。 三年新冠疫情,让人们的生活大受影响。作为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更脆弱,老年人在心理上往往表现出比年轻人更为固执和守旧,作为子女,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懂得怎样用专业的方法去进行疏导,这点尤为重要。 老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与接近他人、避免孤独的倾向。几乎是没有人是愿意独自一人,与外界不相往来的。因此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那怎么对老年人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呢? 1、要注意倾听老年人的心声,听听老人的心声,如老人退休前后的适应或居住、经济生活、人际关系……的情形,以及老人对其生活的满意度等。从这些方面可以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另外,倾听本身就是一个帮助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有时候,老年人通过一番絮絮叨叨的述说之后,心情就变的格外的愉快了。 2、要注意观察老人的神态要注意观察老人的不安神态,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老人不安的。一般可以从下列因素找到原因:老人的文化背景,老人的价值判断与态度,社会对老人的看法与偏见,老人对社会的反应以及老人适应社会环境的情形。 3、了解老人的交往,通过了解老人的亲友交往状况来了解老人的心理。了解老人结交朋友的状况,老人对友谊,尤其是异性友伴的需求,与人相处或学习、做事情形以及老人是否会关怀别人,是否喜欢与人接触,是否喜欢运动散步,生活是否充满了生气等。 4、创造轻松的环境,越为拘束所困,对其潜在心理活动的发掘影响越大。对老人叙述的问题和看法,要注意倾听,不要立即评论,更不要表现出漠不关心,应尽量创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5、做到正确认识,提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这样既可以引起老人的信任,又可以解决其心理上的实际问题,不让他们产生渺茫的感觉,要让他们从亲身的经历中尝到甜头。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鼓励和支持,以增强其必胜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