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化风情 | 探寻“清代雕刻艺术展览馆”的秘密时间:2023-03-15 中国古建筑的美,无处不在。每当你步入清西陵,第一眼总是被它那乾坤聚秀、规模宏大的建筑所吸引,但细细观摩,你就会发现:最让人感到惊艳的,往往是那些被精心雕刻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清西陵的雕刻并不仅仅限于某几种建筑物上,石牌坊、石像生、华表、台祭石五供等固然都是壮丽精美、颇具代表性的雕刻艺术品,但实际上在清西陵,几乎所有的建筑物上都有雕刻纹饰。清东陵与清西陵在我国陵寝发展史上均处于突出的地位并各具特点。清东陵是现存封建帝王陵墓中最大的一处,清西陵则是帝王陵寝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更具有充分反映当时的生产科学、建筑工艺和文化艺术水平的文物价值。就雕刻艺术而言,可以说整个陵区便是一个清代雕刻艺术展览馆。 清西陵雕刻分为石雕、木雕、砖雕、瓦雕四种,每件雕塑品安装在建筑物上,都有其政治意图、实用价值和装饰作用。如在大红门前巍峨高大的石牌坊上雕有山、水、花、草、禽、兽等,给人以庄严肃穆而生机勃勃的印象,寓意崇高、吉祥。明楼前的石祭台上雕有八仙使用的法器及佛前供物,意味众神众佛将最珍贵最灵验的礼物奉献给了皇帝,乃是封建帝王的自我吹捧与超度到极乐世界登仙成佛的自我安慰。 在清西陵不可计数的雕饰中,为数最多的是龙、凤以及类似龙凤的神灵异兽,比如石牌坊、桥栏杆、陛阶石上,都有蟠龙、卧龙和游龙飞凤的形象。崇陵隆恩殿的明柱上有沥粉贴金的盘龙扶摇而上;慕陵隆恩殿的楠木天花板上有数以千计的木雕龙;在帝后陵的隆恩殿前,都雕有龙凤戏珠的龙凤石。龙与凤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自然界是不存在的。相传远古部落各有所崇拜的动物或植物,以此作为氏族的标志,是为“图腾”。氏族部落间互相争战,其结果是走向合并联盟,于是就把各个氏族部落的“图腾”中有力而优美的特点逐渐集中到一个形象上,作为新的壮大的部落联盟的旗帜与崇拜物,从而形成了由鹿角、虾目、牛鼻、虎嘴、蛇身、鹰爪、马鬃、鱼鳞等多种动物部分组成的“龙”,形成了由锦鸡头、鹦鹉嘴、公鸡颈、鸳鸯身、仙鹤足、大鹏翅、孔雀毛等组成的“凤”。 清西陵殿堂等建筑物的屋顶垂脊上,皆雕刻装饰着“仙人”与“走兽”,这也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艺术的一个特点,原是为固定瓦脊用的大木钉,后来演变为我国独具民族风格的寓意有趣的装饰品。此种做法起源很早,从汉墓出土文物及唐代的敦煌壁画,均可看到类似情形。除“仙人”外,“走兽”最多为十个,自上而下的次序是:龙、凤、狮、天马 (汉朝对得自西域的良马的称呼,意即神马)、海马、狻猊、押鱼、斗牛、行什。最前端的是骑凤仙人。据传“仙人”是战国时齐闵王因暴虐而走投无路被日晒的形象。另一种传说是姜太公功成业就,大封神位,其妻求姜太公为儿子封个最高的神位。姜太公大事清楚,小事糊涂,理解神位大殿之内都不算高,最高的地方在屋顶,于是封其子于屋顶为仙,结果适得其反,使其子倍尝风吹雨打、日晒寒暑之苦。装饰走兽也可少于十个,一般呈单数。这些装饰除能起到连接固榫作用,使建筑华丽外,亦有出于防火、压邪之迷信用意。 清西陵雕刻的主要特点是造型生动,雕工细腻,刀法玲珑,表现手法丰富。以泰陵、昌陵的石像生来说,个个造型逼真,繁简适度。智慧灵巧的石雕艺人用整块巨石凿雕出石人石马,总是根据石头的自然形状和纹理走向,进行巧妙地构思,使原材料发挥更大的功用,使自然美与造型美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件件杰出的艺术品。石雕艺人先用大写意的手法,浓重粗大的线条,勾刻出人物和动物的形象,再用细如绣花的技巧雕出细部花纹,如文臣手上的指甲,武将身上的袢甲丝绦,大象鞍驮上的纹饰,马身上的鬃毛等皆清晰可辨,极为精巧。石马石象的臀、肩、脾等部位,则采用圆雕,呈现弧形的曲线美。另外,清西陵建筑物外墙上的砖雕及瓦雕,慕陵等处巧夺天工的木雕等,其细致精美,充分反映了清代雕刻艺术的高度水平。但清西陵的木雕作品,绝大部分已毁失。如各陵隆恩殿的暖阁,当年都有神龛仙楼,都是高浮雕加镂空的作品,雕凿细巧,纹路繁密,变化多端,更是木雕艺师的呕心沥血之作,可惜现在已无复再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