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惊蛰养生应做到“七个三”时间:2023-03-06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惊蛰意为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真正到了万物复苏的时节。惊蛰后的天气会明显变暖,不但各种动物开始活动,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各种传染病也开始流行。而且这个时期虽然天气转暖,但是“倒春寒”不时袭来,气温起起伏伏,是疾病高发的季节。因此,此时要当心冷暖变化,一定要调整好身体机能。惊蛰时节养生,应做到“七个三”。 一、吃三食 惊蛰时节,宣多吃清淡食物。 1、吃梨润春燥 民谚讲:“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惊蛰乍暖还寒,容易引起口干舌燥,咽干咳嗽等呼吸道不适。梨性寒味甘,有“天然矿泉水”的美誉,鲜嫩多汁,水分充足,能润肺止咳,滋阴清热,补水化痰,降火解毒,缓解春燥。若脾胃虚寒,尽量将梨蒸煮后食用,口感软糯,去燥润肺的效果更好,梨籽加热后木质素被溶解,还能有效排出体内胆固醇。 2、吃玉米解春困 玉米性平味甘甜,纤维素,膳食纤维,维生素等含量丰富,有健脾益胃,润肠通便,延缓皮肤衰老,增加记忆力的作用。其入肝、肾、膀胱经,还可利尿消肿,益肺宁心、清湿热,平肝利胆,提高身体抵抗力。此外,春季容易精神疲倦,困顿乏力,是由饮食不均衡,缺少维生素B引起的。 而玉米中维生素B含量多,其中的玉米肽成分也可有效对抗疲劳。春季吃些玉米,不仅能缓解春困,还可辅助降糖降压,对身体大有益处。 3、吃荠菜防春寒 俗话说:“良药十分,不如荠菜三分。”荠菜是惊蛰节气最有代表性的时令野菜之一,被誉为“护生草”,蛋白质、胡萝卜素、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其味甘性平凉,入肝、肺、脾经。可凉血止血,清肝降压,消肿祛寒,清热利尿,保护阳气,缓解消化不良。倒春寒的天气里,可用荠菜包饺子,营养全面,对湿热,痰湿体质的人益处多。对感冒发热,调理肠炎有较好的辅助作用。但是,胃酸过多、身体有炎症以及过敏人群要少吃甚至不吃,以免引起皮肤瘙痒,发热等不适。 二、喝三茶 惊蛰时节,人易上火,可喝点去火茶。 1、白菊花泡茶润燥去火 牙龈肿痛、便秘干燥,不妨喝点花茶。花茶中以菊花为好,而在菊花中以白菊花为佳。泡冲白菊花茶,代替水来喝,可以起到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 2、葱白萝卜饮预防感冒 惊蛰时期是流行性感冒高发时期,可以熬点葱白萝卜汤喝。将葱白切成段后和萝卜片一起用大火煮开;也可以先将白粥熬好,再加入葱白焖煮一会。鼻塞、嗓子不舒服时喝一些,有预防感冒的作用。 3. 百合杏仁粥止咳安神 如果经常干咳,晚上咳嗽更严重,影响休息和睡眠,可以喝点百合杏仁粥。百合具有补中益气、温肺止咳的功能,杏仁有祛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三、捂三处 谚语说“春捂秋冻,百病难碰”,“惊蛰捂一捂,身体赛老虎”。春捂应重点捂三处: 1、捂头颈避免头痛 春捂时第一个需要保暖的地方就是头颈,这样可避免因头颈受风寒带来的不适,如头痛、头晕、颈肩胀痛或感冒、气管炎等。外出时可戴帽子或系一条围巾,不宜过早穿低领或V字领上衣。 2、捂腰腹保护腰腿 第二个需要保暖的地方就是腰腹,因为人的阳气以肾为本,肾居于人体的腰腹部,一旦有风寒侵入人体,肾中的阳气就会被困于下部,腰部以下的循环就会受到影响,这时就容易出现下肢麻木、疼痛、腰膝酸软等问题。 3、捂腿脚护住阳气 最后需要保暖的地方是腿脚,尤其是小腿外侧,这里也是保护阳气的地方。俗话说“寒从脚下生”,腿脚的血液循环弱于上半身,更容易受风寒侵袭,所以“春捂”穿衣宜下厚上薄。当气温持续稳定在15℃左右的时候,才可以适当地减少衣服,结束春捂。 四、重三养 春季调养身体应顺应天时,才能更好地振奋精神,拥抱春天。 1、养肝先行 肝脏主疏泄、主藏血,还具有转化能量,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也是耐受疲劳的根本。若是没有好好保护肝脏,便会出现心情压抑,消化吸收不良,头晕眼花、困倦无力等症状。惊蛰前后,是养肝护肝的大好时节,可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菠菜、韭菜、百合、西红柿都是最佳选择。惊蛰时节宜多动少坐,全身心地动起来有利于气血运行畅达,新陈代谢加快,消除过多脂肪对肝脏的危害,还能加快血液循环,保障肝脏得到更多的氧气与养料。起居上保证充足睡眠,每晚11时前入睡,早上6时左右和太阳同时起床,让体内的阳气生起来养阳护肝。 2、祛湿除寒 老话讲:“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惊蛰时节,乍暖还寒,空气湿度大,除了生活物品、食品容易受潮,人体也容易被湿邪侵袭,出现失眠多梦、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可喝些山药薏米粥、小米粥、芡实汤等,有健脾祛湿的功效。睡前泡脚也是祛湿除寒的必要措施,不仅能带动阳气转动,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改善身体机能,缓解疲劳。可在盆中放入生姜、艾叶等,每日泡脚20分钟左右,身体微微出汗即可。 3、调养脾胃 春天属肝,肝胆经脉在春天较为活跃,肝气旺盛之时,很容易伤脾,因而惊蛰时节,饮食和起居都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调养脾胃。此时,应少吃酸,少吃辛辣燥热的食物。多吃甘,以性温味甘的食物为主。可多食黑米、糯米、燕麦等谷物和红枣、扁豆、牛肉、鲈鱼等新鲜果蔬和肉类,既可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物质,也可养胃健脾。 五、摩三位 惊蛰过后需要调理脾胃、疏导肝气、养护肾水。可以通过按摩三个部位来达到这个目的。 1、揉足三里养脾胃 养脾胃可揉揉足三里穴(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处)。按揉时小腿略向前伸,食指放在足三里穴上,中指压在食指上,两指一并用力,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2、推搓两肋疏肝气 肝气郁结的时候,可以推搓两肋以疏肝。即双手按腋下,顺肋骨间隙推搓至胸前两手接触时返回,来回推搓30次,以双肋部位有温热感为佳。 3、热搓腰部活肾水 惊蛰,该注重肾水的调养。腰为肾之府,先将两手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在腰部两侧,手掌贴着皮肤,上下按摩腰部,直到有温热感为止,每次约200下左右。 六、忌三事 惊蛰时节,春暖花开,阳气大动,这个时节,应忌做三事: 1、忌进补过度 春五行属木,肝五脏属木,因而春气通肝。 惊蛰为仲春的开始,身体肝气生发,肝火旺盛。 所以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不讲究进补的节气,以防上火伤肝。饮食上,应顺肝之性,以清淡平补为主,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可多吃些富含植物蛋白和维生素食物。 2、忌穿衣过少 老话说得好:“先是春光无限,然后寒冬重现。”惊蛰前后,气温乍暖还寒,变幻无常,昼夜温差较大。且多发“倒春寒”,尤其是阴雨绵绵的日子,一定要注意穿衣保暖。 3、忌久不通风 惊蛰过后,天气回暖,万物生发,室内温度湿度明显提高。 如果居家门窗紧闭,久不通风,就是滋生和传播各种病菌的温床。 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必然会增加感染呼吸道疾病的可能性。 所以应每天通风2~3次,清晨和傍晚时为宜,污染物浓度低,换气效果好。经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减少病菌的产生,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 七、防三病 惊蛰前后雨水多,气温忽高忽低,这种“过山车”似的天气变化,给人以“倒春寒”的感觉,而这种情况甚至会持续到3、4月份。而倒春寒极易导致各种疾病急性发作,其中多数病老年人群都是易感人群。惊蛰时节特别要防止三种疾病: 1、防心脑血管病 每年春季“倒春寒”时节,急性心梗、冠心病、脑梗塞、脑溢血等心脑血管病意外的发生率都会迎来一个高峰。晚春的时候往往会有冷空气的突然降临,这种气温的不恒定对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因此,一定要根据天气冷暖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2、防感冒流感 倒春寒来临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稍不留神就感冒发烧,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人更要格外注意。要适量增减衣物,保持室内通风。 3、防关节病复发 每逢天气变凉、倒春寒降温时,关节不好的人,就会关节不适,关节炎更容易反复出现。老年人普遍关节不太好,所以更要多加注意。要做到动静适度结合,做好局部保暖。 总之,惊蛰时节,数九将尽,大地回暖之时,生命都在这一刻得到了重生。我们要在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时刻,养好阳气护好肝,多添衣物少发怒,平心静气地迎接仲春开始的15天。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