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腊月二十八的“贴花花”,你知道有哪些习俗吗?时间:2023-01-19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八,距离除夕还有两天时间。民谚说:“二十八,贴花花”,民间有在腊月二十八贴花花(即贴春联、年画、窗花)的习俗,今天就聊聊这“二十八,贴花花”。 驱邪纳福是年的文化内涵,春联、年画、窗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也是年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春联、年画、窗花,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功能,贴花花预示着要过年了。贴花花一般至腊月二十八日起,集中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和大年三十这几天。 一、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悬挂于大门两旁。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用桃木压伏邪气。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命人题写在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到了宋代,桃符由桃木改为纸张,称为“春联”。春联是人们表达美好意愿的载体,一到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会贴上春联,辞旧迎新。春节各家的期望不尽相同,表现在春联上也就有了不同的内容选择。一般是选择适合自己家庭情况的对联。家里有老人的,一般选择祝福老人的春联,带来“天增岁,人增寿”的祝福;家里有婴儿,则选择“旭日”、“展翅”“添丁”等春联。春联也根据年份来撰写,兔年来临,就出现了很多带“兔”的春联,如“虎去威犹在,兔来运更昌”,“卯门生喜气,兔岁报新春”等。 二、年画 年画起源于“门神”画,年画在汉族民间是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年画经历了宋朝的“纸画”、明朝的“画贴”、清朝的“画片”,直到清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年画由此定名。无论门神画还是年画,都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保佑平安的美好愿望。原本年画题材多为门神画,后来演变为年节时装饰屋宇、増添喜气的年画。年画题材丰富浩瀚,如:连年有余、金玉满堂、群仙赐福、招财进宝等。那张白白胖胖的小小子怀抱鲤鱼的《年年有余》年画,就是为人们喜闻乐见、每年“出镜率”很高的年画。 三、窗花 远古时期,黎民百姓认为凶禽猛兽和妖魔鬼怪害怕一种神奇的金鸟木鸡,于是新年期间会在窗户上悬挂栩栩如生的金鸟木鸡。至隋唐时期,剪纸雄鸡取代了金鸟木鸡,贴在窗户上,就成了窗花。传统的窗花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内容丰富多彩。明亮的窗户上,那些火红吉祥的窗花,为年增添了许多喜庆气氛。 总之,过春节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是民间广为流传并延习至今的过节习俗,起到了为节日增添了喜庆色彩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