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注意!比“阳”了更可怕的4件事时间:2023-01-03 抗疫三年,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不断提高。然而开放以来,随着感染高峰的陆续到来,越来越多的人阳了。阳了后如何正确应对,是一个重要问题,应对失当,比阳了更可怕。下面就比阳还可怕的4件事谈点认知,提醒大家加以注意。 一、饮水勿过量 有的人阳了后采用喝水的方式来缓解症状。适量多喝开水可以补充人体的水分,避免发生脱水,缓解口干、咽干等不适。然而,喝水也是有讲究的,需要把握度,不能过度饮水,过量饮水会导致水中毒。水中毒又称为稀释性低钠血症,指当机体所摄入水总量大大超过排出水量,以致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的情况。对于健康人群来说,24小时内喝水量达到3、4升以上,就可能造成水中毒。喝水讲究适可而止,而不是无限制地饮水,一天喝两升左右温开水较为安全。慢性肾脏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更需要合理控制饮水量。 二、服药需谨慎 为应对感染后可能出现的症状,提前准备一些药物是必要的。但在不通药理的情况下乱吃药却是危险的,有时甚至比病毒更可怕。一是服用退烧药要谨慎。不管是布洛芬还是对乙酰氨基酚,对特殊人群都是有很多禁忌的。比如有肝病或病毒性肝炎、严重心肺疾病的,不能吃对乙酰氨基酚。有冠心病或严重心衰病史、消化道溃疡和出血病史、高血压、血小板功能障碍等的,不能吃布洛芬。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这两种药都不能吃。二是服用部分感冒药要小心。泰诺、感康、快克这类我们常用的感冒药,有一定镇静效果,所以可能会让人嗜睡、反应迟钝。腿脚不好的人服用后如果万一不小心摔跤,是很危险的。普通人吃了这些感冒药后也注意不要开车、操作机械或者高空作业。三是服用多种药物要咨询。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长期服用慢性病药物,感染后针对症状服用一些新的药物时,一定要咨询医生或通过百度查询新增药物会不会和已有药物发生冲突,以免药物之间互相产生影响,导致副作用。总之,不按禁忌服药、过量服药、混合服药,都易对身体造成伤害,严重时甚至造成不良后果或危及生命,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三、运动别太早 大病初愈后身体需要休养,这是很基本的常识。病毒进入人体,白细胞发现后,会与病毒开始斗争,这时人的体温开始升高。体温升高虽然烧死了病毒,同时也烧死不少正常细胞。虽然最终战胜了病毒,但身体也会在此过程中遭受重创。因此,在阳康后的一段时间里,人的身体一直处于细胞再造和战后修复状态,这也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还不注意休息,还急着去运动,后果将是致命性的。鉴此,感染后,就算转阴了,也要多休息,不要剧烈运动。因为运动会加重身体消耗和负担,尤其是心肺功能的负担。而新冠病毒,主要进攻我们的心肺。严重心肌炎死亡率高达70~80%。所以,最好“阳康”一个月后,再慢慢恢复运动,以利保护好心肺。 四、情绪忌焦虑 大规模的感染,让不少人陷入焦虑情绪,这些情绪,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带来不利影响。克服这些焦虑情绪,主要应做到“三戒”:一戒极度恐慌。面对大面积感染,很多人惴惴不安,未阳的人,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染上病症,别人的一声咳嗽,就闻风丧胆;他人的一个喷嚏,就紧张不安。更有甚者,因为极度恐慌,直接影响到了自身健康。阳过的人,小心翼翼,生怕第二次感染。小心防护是必要的,但此时更需要稳定心态、淡定面对。精神愉快,没有思想压力,比吃药更重要。那些在混乱和危机之下,依然能够从容不迫的人,才能获得长久的健康。二戒盲目跟风。疫情之下,各种讯息扑面而来,鱼龙混杂,让人难以分辨。于是有很多人听风是雨,大量抢药、囤药,引发了一波购药热。有的人,明明家中有足量的药物,可以应对疫情,仍要拼了命地抢购。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难免受到影响,但不跟风,不慌乱,不焦灼,清楚自己的需求,把握自己的节奏,才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也才对健康有利。三戒抱怨不休。面对放开,很多人抱怨不休。病毒压不垮人,但抱怨可以。抱怨会带来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会滋生出更多的负能量。疫情,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场考验。工作受到阻碍,生活节奏被打乱,患病之后的疼痛,诸如此类的问题,于普通人而言都是一样的艰难,此时最需要的是坦然面对。而消极抱怨,只会把本就不易的生活推向了深渊;乐观向上,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日子才会重新鲜活起来。 有句话说的好: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最困难的时刻,还能笑对生活的人,才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