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诗词中的元旦,一起来迎接2023年吧!时间:2022-12-30 时光如流水,不舍昼夜~ 又是一年元旦日 2022年就这么过去了~ 这一年的种种依旧历历在目 HAPPY NEW YEAR 你好2023 在新年的门槛上,无论是古人还是我们,都会在元旦到来之际生发感慨,抒怀几番。 · 元旦快乐 “元旦”——词来源古代,非指公历新年,而是农历正月初一,亦即春节。 古代元旦宫廷有贺岁之礼,规模宏大而隆重。三国时曹植《元会》诗:“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描写了曹魏时元旦贺岁的场面。 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之二: 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 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 表达了已过60岁的诗人不惧衰老、昂首挺胸进入新一年的风貌。 唐代另一诗人成文斡写有《元旦》诗: 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 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戴星”,即顶着星宿,比喻晚归或早出。“觞” ,即酒杯,可作饮酒解。"屠苏” ,是元日专饮的多味药酒,古人认为饮此酒可以防病消灾。饮此酒有个规矩,老少不能同时共饮,而是从年幼者依次而来。 因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虽然每人都要增寿,但实际上年少者得了一岁,而年长者却失了一岁,所以大家劝年少者先饮,以示祝贺,而让年长者后饮,以避忌讳。 唐人孟浩然写了一首《回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犹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在大唐盛世,“田家占气候”,自有半年乐,而诗人“无禄尚忧农”的情怀,则更是读书人的高尚品格。古代元旦有贴春联的习俗。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篇话说:“正月朔日, 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 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 其时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 "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等诗文中。元旦古称元日、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 从古到今,历代诗人都为元旦抒情作诗,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宋代诗人宋伯仁的《岁旦》: 居闲无贺客,早起只如常。 桃版随人换,梅花隔岁香。 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 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 让我们悟出了元旦的另类新境界。诗人的处境、抱负不同,其意境则迥然有异。就像现在的人们,大都想远离了闹市的喧嚣,寄情于乡下,安静的环境赋予了闲适、淡泊、怡悦的心境。其实,人不一定要在舞榭歌台打拼日子,找一处适合自己的居所,重蹈陶渊明田园般的覆辙,亦是人生一大快事。 当然,在古代歌咏“元日”的诗篇中,最著名的当推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为后人传诵不衰。 明代陈献章的《元旦试笔》有如一幅“乐岁图"。诗人在诗中写道: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油然而生。 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的《新雷》,虽未用“元旦”、"元日”等词汇,却以元旦为题,写出人们贺岁、迎春的喜悦: 造物无言却有情, 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除了古代诗人的元旦笔调,伟大领袖毛泽东在1930年,率领红军在江西开展游击战争之时,正值元旦,他填了一首淋漓酣畅的词《如梦令·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读罢此诗,大家是不是对元旦的向往愈加亢奋,对新的一年保持着一种昂扬、乐观的态度。每当深陷低潮之际,读一读毛主席的诗词,激情和斗志便情不自禁地油然而生。 一九四二年董必武在重庆写了一首七律《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觉得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革命事业的一片赤诚。其时抗战维艰,惟有精忠报国,方可期来日乐士安家。诗中所说的“胜利茶”,是当时重庆商店里出售的纸包茶,意在预祝抗日胜利。以新鲜事物为掌故入诗,可见董老对旧体诗的革新意识。 喜欢在元旦抒怀,不同时代的文人墨士都有一段史话和佳话,这些有关元旦的诗词,脍炙人口,至今读来让人爱不释手。 岁月的足音,轮回着四季,辞旧迎新,我们有着太多的抱负亟需抒怀。 当掀开2023年第一页日历 我们的人生之旅伴着元旦的钟声 踏着新年的诗眼, 再度扬帆起航, 愿2023疫情消失, 大家一起大展宏“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