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2,他们离开了我们时间:2022-12-29 2022年,逝去的名人不少。 在财经、商业界,我们失去了有“经营之圣”美誉的稻盛和夫、写出“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广告词的叶茂中、以教育造福桑梓的陈经纶;华为老将丁耘的逝世则更为唏嘘,他在长跑28公里后,因心脏问题再未醒来。 12月,噩耗更是接连传来,经济学家汪同三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始副院长曹凤岐等经济界人士在疫情冲击中撒手人寰。这一年中,还有53位共和国两院院士离开了我们。 除了社会身份,这些逝者也是父亲、母亲、丈夫、妻子与兄弟姐妹。 岁末将至,与诸位读者共同回望这一年远去的商界人士。 “米业大王”陈经纶,2022年1月16日逝世,享年97岁。 很多人不了解陈经纶的生平,但对陈经纶这一名字不会感到陌生。陈经纶自幼随父亲在香港生活,秉承祖业,任香港金满米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而他之所以为人敬仰,源于以商业回馈社会,几十年如一日对中国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支持。 北京有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的陈经纶中学,杭州有被誉为“游泳冠军摇篮”的陈经纶体育学校,广东有陈经纶医院,香港亦有陈经纶实验楼……陈经纶在全国各地出资捐建多所学校、医院,赢得社会各方赞颂,被人们誉为“爱国爱乡的典范”“兴学育才的旗帜”。 陈经纶对教育事业的支持来自深深的信念:国家要富强,必须发展教育与科技。他曾说,“日本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战后能够勒紧裤带,咬紧牙关发展教育。”陈氏先人曾受海外文化熏陶,不仅仅满足于建风雨亭、筑桥、修路、盖庙、造祠堂,而是有着深刻而久远的眼光。改变中国,教育是途径之一。 陈经纶对助教兴邦抱有拳拳之心,自己则一直保持非常简朴的生活。陈经纶所捐建的学校大多设计与设备属国内一流,他也承担了不少学校的办学经费和日常开支。与陈经纶在中国各地捐资建设的校舍相比,他的办公场所格外简朴。 这份简朴来自父辈的教育,陈经纶曾感慨:“家里尽管不为吃饭发愁,但毫无奢侈之气。父亲后来做了大老板,也经常和工人司机职工同桌吃饭,而为公益事业他却慷慨解囊,从不吝啬。” 投身教育事业之外,陈经纶还以米业大王的身份,对祖国内地经济有诸多支持。他是第一个从中国内地进口大米到香港的米商,其后又介绍和鼓励其他米商从内地进口大米,一度取得使内地大米占据香港市售大米65%的份额。此外,陈家也支持祖国基础设施建设,出资修建了大量渡轮码头、变电站、工业楼、自来水厂等。 辞世前,陈经纶的身体已有诸多不便,但他只要回到内地,就会去学校看看。陈经纶辞世的消息传出后,有网友如此评价:“我们记住一个人,不是因为他是谁,而是因为他做过的事,我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们,世界能够成为今天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他们。” “经营之圣”稻盛和夫,2022年8月24日逝世,享年90岁。 稻盛和夫创立过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分别是27岁创立的京瓷和52岁创立的KDDI。功成身退后,稻盛和夫还在78岁时临危受命,将岌岌可危的日航从破产边缘救回。他被誉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另三位分别是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和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 许多企业家视稻盛和夫为偶像。日本首富孙正义曾做了稻盛和夫5年的塾生。“没有稻盛先生的教导,就没有我孙正义的今天”,孙正义说。任正非等中国企业家也深受稻盛和夫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稻盛和夫拥有众多信徒,也备受误解。 很多人知道稻盛和夫,是在书店的“成功学”书架上,小书摊上粗制滥造的《活法》《干法》。更多人是在老板要求下,不得不学习稻盛和夫的“利他”思想。 很多老板将稻盛和夫的书视作控制员工的工具。他们希望员工们都能够一心为了公司拼命干,每天都能感受到工作的意义,和同事们团结友爱,对公司忠心耿耿。最重要的是,不要提太多条件,要从工作中提升心性,成为“无私的人”。 于是,稻盛和夫被包装成“鸡汤圣手”。 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是:许多公司老板要求员工集体学习稻盛和夫,还要交读书笔记给人力部门。正当员工们写心灵鸡汤时,公司又通知部分章节不用写。这部分章节的内容是“把公司绝大部分利润与员工分享,高管们节衣缩食也要提高基层员工待遇。”老板们怕员工看到这些内容产生别样的想法。 因此,许多中国年轻人,憎恨的不是稻盛和夫,而是奉行996的老板。 事实上,这部分章节正是稻盛和夫能成为“经营之圣”的关键原因。稻盛和夫清醒地认知到,道德是用来律己的,而不是用来责人的。他的“鸡汤”喝给自己,真金白银却拿出去和员工分享。 每个员工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只有尊重他们的价值,共情他们的遭遇,改善他们的生活,才会收获一群死心塌地的同路者。这才是稻盛和夫所呼吁的,也是企业该学习的人生智慧:敬天爱人,利他之心。 此外,稻盛和夫还是一位中日友好人士。1957年,他首次访华,后几度访问中国。他在中国开展了“中国少年友好交流访日团”等多项交流活动,于2001年创立了“稻盛京瓷西部开发奖学基金”,资助中国西部品学兼优但家境贫苦的学生。 稻盛和夫有着悟透生命后的从容。在一次身体检查中,医生告诉他已经患上了胃癌。他只是淡淡地回应:“喔,是癌症吗?”听完医生的宣告,他像没事人似的,继续搭乘新干线火车到本州岛西侧的冈山县区对一批中小企业家作演讲,又跟一些学员喝酒交流意见,直到深夜才回家,和平常一样上床休息睡觉。 晚年,稻盛和夫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慈善事业和到世界各地演讲。这位商界中的哲学家希望将仁爱、利他和回报社会的经营哲学进行到底。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始副院长曹凤岐,2022年12月21日逝世,享年77岁。 1945年7月12日,曹凤岐生于吉林省扶余县,1965年进入北大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3年12月,在厉以宁及曹凤岐等人的推动下,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前身——北大工商管理学院在北大经济管理系和北大管理科学中心的基础上成立。1994年9月18日,北大与光华教育基金会的合作办学协议落定,北大工商管理学院更名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厉以宁、曹凤岐分别担任第一任院长、副院长。 曹凤岐在1989年编写的教材《货币金融学》曾经影响了无数金融学子;由曹凤岐等人主编的《证券投资学》更是许多人认识证券投资的启蒙之作。 曹凤岐在微博有700万粉丝,常以诗歌分享所思所想。7月13日,曹凤岐在微博发表《七十七岁生日有感》,称“回首走过风雨路,无怨无悔心觉甜。一生辛苦得回报,笑看桃李已满园。” 经济学家汪同三,2022年12月22日逝世,享年74岁。 汪同三生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原理事长、经济50人论坛成员。 汪同三1948年生于江苏南京。1977年进入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1982年获数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1984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他长期从事经济模型理论、方法论及其在经济预测和政策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参与和美国学者的模型研制合作项目,建立了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于90年代开始承担总理基金项目“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在进行经济预测的同时,汪同三对现实经济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广告狂人”叶茂中,2022年1月13日逝世,享年54岁。 华为运营商BG(业务集团)总裁、企业BG总裁丁耘,2022年10月7日逝世,享年53岁。 宁德时代荣誉董事长张毓捷,2022年2月14日逝世,享年79岁。 从左至右依次为陈棠华、曾毓群、张毓捷 图片来源:陈棠华博士纪念集 截至12月28日,2022年,已经有58位共和国两院院士离开了我们。 其中,有2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8位院士的平均年龄约为91岁,最年长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享年105岁;年龄最小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药学专家蒋华良,享年57岁。 有三位女性院士,她们分别是中国彩色胶卷之母邹竞、分子生物学专家王琳芳、原水电部部长钱正英,三位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中国,“院士”是学者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称号,也是对学者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两类领域所作贡献的终身褒奖。据两院官网最新数据,中国科学院现有835位院士,已故院士662人;中国工程院现有936位院士,已故院士29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