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初秋饮食养生宜和忌时间:2022-08-11 立秋之后,潮湿闷热的天气不断地在提醒人们伏天还未结束。今年的“三伏”长达40天,8月25日才正式“出伏”,在此期间,我们仍需警惕“秋老虎”伤身。初秋养生,把好饮食关至关重要,本文就此谈点浅见与老年朋友们交流。 初秋饮食应做到“四多四少”: 一是多吃酸少吃辣。秋季燥气当令,多食辛辣食物易于导致上火、便秘等身体不适。而酸有收敛、止涩之功,秋季多吃些酸味食物可以补肝气,还可收敛肺气。因此,秋初宜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在古代医书中就有过“一年之内,秋不食姜”的警示。秋初宜多吃梨、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等甜味和酸味食物。梨可润肺,能够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钾,不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还可止泻。葡萄可以预防疲劳,有益气、补血、利筋骨、健胃、利尿等作用。 二是多润肺少寒凉。经过一个长夏后,人们的身体消耗都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弱,故而不宜进食过多寒凉食物。此外,秋季是夏冬两季的过渡时期,气温由热向寒转变,养生也应从“养阳”转向“养阴”。秋季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特别注意不要过于生冷,以免造成肠胃消化不良,发生各种消化道疾患。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使人阴津耗伤,进补应以润秋燥、护阴津为主。鉴此,初秋应少吃西瓜,甜瓜、香瓜等寒凉食物,民间有秋天“吃果不吃瓜”、“秋瓜坏肚”的说法,瓜类大多属于阴寒性质,多吃容易吃坏肚子。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所以,秋季需要固护肺阴,蜂蜜有润肺养肺的作用,可适当食用。除蜂蜜外,也可多进食些芝麻、杏仁等食品,既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止秋燥带来的津液不足,常见的干咳、咽干口燥、肌肤失去光泽、肠燥便秘等身体不适症状也能得到缓解。此外,也宜多吃鸭肉、鲫鱼、牛奶等润肺食物,多吃雪梨、甘蔗、香蕉、荸荠、竹笋、枇杷、桑葚、银耳、黄瓜、莲藕、百合等润肺的水果蔬菜。还可用养阴生津的沙参、麦冬、玉竹、石斛、枸杞、西洋参等中药用开水冲泡代茶饮。 三是多吃菜少吃肉。很多在夏天里食欲比较差的人,到了秋天食欲逐渐好转,但这不意味着初秋可以开始“放肆吃喝”。因为,经过苦夏的煎熬,人的脾胃往往很虚,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况且如今夏季人多呆在空调房间,生活饮食习惯没有特别的改变,不必刻意追求贴秋膘。这一时期,还是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谷物等食物,少吃高热量、难消化的肉食。如果吃太多的肉食等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同时,过多的热量还容易引起发胖,甚至易导致患高血压、心脏病。 四是多淡补少煎炸。对于一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而言,立秋后应以“淡补”为主,与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因此选择一些清淡食物,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此外,秋初也不宜食用过燥的煎炸类食物,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所以,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过燥的煎炸类食物。油腻煎炸的食物不易消化,积聚在胃中,加重体内积滞的热气,不利于润燥。(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