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万象 >>地域文化 >> 保定红色故事
文史万象
更多
详细内容

保定红色故事

时间:2022-08-09     【转载】   阅读

1919年8月9日,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的《英语周刊》杂志上刊发了一位少年满怀壮志的赴法壮举,在国内引起了不小轰动。封面上这个稚嫩的少年,正是12岁的王书堂。

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的英语周刊

王书堂(1907--1996),河北保定高阳人。1919年7月13日,第四批留法勤工俭学生共58人乘坐“三岛丸”邮轮从上海启程。王书堂跟随布里村留法工艺实习学校法文教员齐连登(豆腐公司华工)一起登上邮轮,开启了他的赴法求学之路。

王书堂

艰苦求学路

1919年9月2日,历经50多天的海上颠簸,王书堂等人抵达巴黎。按照父亲安排,他来到豆腐公司所在地——科隆布地区的小学就读。然而,随之而来的家庭变故,让王书堂这个十几岁的孩子承受了巨大打击。1922年,在巴黎豆腐公司担任会计的父亲因积劳成疾而决定回国。临行前,父亲留给他50法郎并告诉他没有文化的痛苦,再三叮嘱他务必学成工程师后再回国。父亲回国后不久就病逝了。15岁的王书堂独居法国,失去了经济来源,为生计所迫他只能辍学,去了高阳老乡开的一家杂货店当伙计。可是整天卖杂货、做糕点,与工程师的目标背道而驰。于是,1923年12月底,王书堂凭借华侨协社开具的介绍信,毅然乘火车来到法国西部的工业城市——南特市,经同乡联系进入一家规模很大的机车制造厂工作。工厂将他安排在职工子弟学徒班,吃在工人食堂,住在工人宿舍简陋的小木板房里,每日最高工资只有5个法郎。面包就凉水是家常便饭,小木板房阴冷潮湿,衣服被褥更是单薄,他早早就患上了关节炎。

他乡遇“贵人”

这天傍晚,王书堂下班时,在南特西部大区工业学院学习的勤工俭学生张德禄和另一名中国同学早已在门口等候多时。初次见面,年少倔强的王书堂有些抵触这个“阔学生”同乡,慢慢地,王书堂被张德禄的真心帮助感化了。张德禄经常每周抽出两晚的课余时间,来给王书堂补习数理化知识。日久天长,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勤工俭学生张德禄(左1)、王书堂(左4)等人合影

王书堂坚持苦读的精神,感动了工厂管理人员,工厂决定在他学徒期间给予饭费减半的特殊待遇,这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王书堂已达到正式钳工的水平,按厂里规定,学徒期满三年才能升为技工,但是此时的王书堂参加了南特市每年一次的优秀技工比赛,结果名列前茅,获得了优秀钳工凭证。他被破格提升为正式工人,工资增加了几倍,尽管食堂的特殊优待取消,他每月还是有了结余。

南特市机车制造厂发给王书堂的钳工工作证明

苦练精技能

境遇好转的王书堂为了方便学习迁到城里与张德禄同吃同住。四年时间,他的手工操作已达到高级技工水平。1926年进入西部大区工学院夜校数学班学习,年终取得普通数学合格证。1927年10月,考入了昂热国立工艺技术学校。这所学校专门培养机械工程师,学制三年,不收学费,但考试入学制度严格,每届只录取学生100名。学校半工半读,理论课和车间操作相结合,每天学习、做工长达12小时,王书堂咬牙坚持了下来,1930年9月,23岁的他取得了机械工程师学位。

昂热市国立工艺技术学校工程师证书

1931年7月19日,王书堂又进入巴黎土木工程专科学校插班学习,一年后取得土木工程师学位。取得两个学位后,他先后在巴黎法国北方铁路公司、巴黎工业设备工程公司等单位担任实习工程师、工程师。

巴黎土木工程专科学校土木工程师文凭的证明

报国尽忠诚

1936年,王书堂学成归国,回到阔别17年的家乡。“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来到昆明,担任铁路工程和机械制造工程师、总工程师,并受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的聘请兼任云南大学工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王书堂担任云南基本建设方面的技术领导工作,并先后在二机部、三机部、四机部担任总设计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一直工作到80岁。倾其一生,只为家国。正如王书堂所说:“勤工俭学生们关心的不只是个人的前途,还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和进步”。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创和全网营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