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家乡的“糕”时间:2021-12-26 一说起“糕”,便会体会到“黃糕”的香气在味蕾中荡漾。 “糕”是家乡人午餐的主食。然而,不同食材制做的“糕”味道是不同的。我吃过红、黄、白三种高梁面糕,吃过黍子带皮和脱皮糕。高粱产量高,在困难时期成为主粮。脱了皮的黍子糕,称“黄糕”。它是糕中佳品,油炸糕是糕中极品。新出锅的油糕,脆生生的一咬“嚓”的一声,香味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中,使人心旷神怡。 “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稀粥饿断腰。”民谚这样形容糕的耐力。在塞北这片土地上,不仅是我们张家口地区是这样,大同、内蒙古部分地区都有这样的风俗。逢年过节,娶媳聘女,小孩生日滿月,老人寿诞,考中升迁,开张乔迁,接风洗尘,亡人葬礼,亲朋往来等等,吃黄糕是不能少的,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在外的阳原游子们,回家后最想吃的就是母亲做的黄糕。我从小关注母亲制做糕时的和面、蒸糕、捶糕的三步法。成家后,我首试成功十分高兴。1981年妻儿隨军搬家时,带来的老物件,现在只剩那个捶糕陶瓷盆了。 黍子是中国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神农定五谷,黍名列其中。如今,黄糕带着远古文明的纯香,通过游子们幅射到国外。家乡人享受杂粮美食的同时,怀着感恩的心情,把黄糕坚韧不拨的品质,成为一种饮食文化传承,刻在骨子里,沉淀在心底,溶在血液中,永远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