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夕阳风采 >>书画商城 >> 黄绮创造“三间体”书体,太不“老实”了
乐龄教育
更多
详细内容

黄绮创造“三间体”书体,太不“老实”了

时间:2021-08-25     作者:保定老年网   阅读

黄绮

黄绮(1914—2005)是当代卓有成就的学者。作为唐兰先生的弟子,作为语言文字学教授,黄绮先生首当其冲是一位学者,他不仅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斐然,在教学方面更是成果丰硕。

但黄绮先生似乎不甘心于作一个故纸堆里的老学究,他有强烈的感情需要抒发,于是他填词作诗,写竹画兰,刻印作书。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书法。

黄绮书法

黄绮曾做过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也做过河北省书协的主席,是那一时期河北书法的代表性书法家。他的书法以奇崛险峻著称,用笔力重千钧,线条铁画银钩,结构修长高耸,有戛戛独造之势。

同其他治文字的先生相比,黄绮先生的书法太不“老实”了。如顾廷龙老、蒋维崧老、张颔老等,作字应规入矩,端雅严整;黄先生则非隶、非篆、非行、非楷,号称“三间书”。

黄绮书法

笔者对“三间书”有这样的印象:一是画家的字;二是书家的字;三不是学者的字。这与上面提到的三老的字完全不是一个路子,所以说黄先生的书法太不“老实”了。

但是,也正是这种不“老实”,才体现出他在书法上是有个人想法的。学者往往忠实于书法的传统样貌,而艺术家则往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融入自己的思索,增加书法的艺术表现力。所以,“三间书”使黄绮先生与非艺术家型的纯学者区别开来,从而塑造了他的第二个形象——书法艺术家。

黄绮书法

融合多种书体的书法家,在历史上有很多,如傅山、郑板桥等。傅山以篆书结体入于行楷,但笔法却能楷化,故有高古韵致。郑板桥以隶书入行,称“六分半书”,奇奇怪怪,被人评论为“欲变而不知变”。

黄绮先生似乎并不太顾及前人的得失,除将篆、隶入行以外,还将魏碑、汉简等不同风格的东西相互掺和,形成了他的“三间”书体。

这种书体的产生,源于他所谓“约——博约”的公式。即先从唐楷入手,再上溯魏晋,以至秦汉商周;下涉宋元明清,最后大胆叛逆,形成个人风格。

黄绮书法

这种“叛逆”的结果如何呢?

首先,黄绮先生行书的用笔以方笔为主,这来源于魏碑的刀刻斧凿,依然表现为刀刻斧凿。

其次,其行书结体或似篆似隶,或似汉简或似狂草或似北碑,其出处可以单独一一指出,如某一个点是隶书的写法,某一个偏旁是篆书的字法等。

最后,其作品的章法因过分讲究单字的变化及拘谨的用笔而显得缺乏大气。

黄绮书画

整体说来,黄绮先生的“博”取只停留在“形”上,而并没有真正学到“神”;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约”便成为各体笔画的大拼凑。在前人的“盛筵”面前,笔者以为黄先生只落了个半饥半饱。

这几乎是郑板桥过失的重现,于是,我们由对黄先生书法的惋惜一变而为黄先生不畏“重蹈覆辙”精神的钦佩,因为黄先生不可能不了解大名鼎鼎的板桥道人。

黄绮书法

中国文化是延续性最强的文化;中国文字是生命力最强的文字。面对与文字同龄的浩如烟海的书法文化遗产,我们如面对一桌前人摆就的盛宴,有人举箸不定,眼花缭乱,最终落得半饥不饱而归;有人则抓住自己喜爱的菜肴,饕餮而尽,饱饫而还。

谈到黄绮先生的书法,我们便有这样的联想。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创和全网营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