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 “坝”之见闻

    2022年冬奥会使张家口闻名于世。提到张家口,就会涉及到“坝”。三次坝上行,使我对“坝”有所了解。 我出生在坝下阳原县。1966年12月,我与同学钱著文乘徒步“串联”之机,步行到野狐岭(狼窝沟)、张北县、沽源县串了趟亲戚。1978年8月,又随部队到兴和、尚义地区拉练。从而对“坝”有所了解。在张家口地方,“坝”是山岭之意。它不同于词典中及人们所理解的“坝”。蒙古人以岭为坝。解放初,张家口曾经为察哈尔省省会。我从小对此印象很深,父亲曾被评为察哈尔省劳动模范,两块大奖状在屋中掛了许多年。察哈尔是蒙古一个部落的名字。�

  • 保定的老火车站

    保定火车站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也就是1899年,至今有120多年历史。保定那时有火车站是因为有了卢汉铁路的缘故,有史学人士说当年卢沟桥到保定这段铁路早于卢汉铁路几年,因此建议叫卢保铁路。不管叫什么吧,反正保定人早在那时就坐上火车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1903年,慈禧太后携光绪谒西陵,乘火车顺道来保,曾驻跸慈禧行宫。保定火车站历史上曾有过前门站、北平站、北平东站、清苑县站等站名。1937年日军轰炸保定时,火车站曾被毁。1948年11月保定解放,保定火车站从此回到人民怀抱。1958年保定火车站在原址重建,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

  • 24节气中的唯一一个节日,你知道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作为我国最为隆重、盛大的祭祖节日,每年清明节临近,很多地方的人们早早就已经开始扫墓、祭祖。为了缅怀和纪念远在天堂的亲人们,人们即便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也在所不惜。 到了清明节前后,鞭炮声不断,山坡、丛林里人声鼎沸,这是一年中少见的沸腾场景,导致每年的这个时候总有不少山林失火的案例发生。不过,纵使如此,作为我国传统的最大的春祭活动,清明节扫墓祭祀的习俗,依旧是每年按期到来。 清明,一个节气与节日并存的日子。 清明节是24节气中唯一一个属于节日的日子,清明节是如此盛大和重要。在我国,它与春节、端

  • 为何很多经典的红色电影都选择在保定拍摄?

    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保定的土地养育了无数英雄儿女,大批经典红色影视作品在这里拍摄制作。《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批批经典的红色电影为保定烙下了鲜明的红色印迹。经典老电影曾经陪伴了几代人的难忘岁月,它们因为带着岁月的痕迹,已成为一种怀旧的符号。可是,为什么很多经典电影都要在保定拍摄呢?那时候保定可没有建设影视城。放眼全国,还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像保定这样,滋养出这么多的红色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拍摄于20世纪50-60年代,而尤以抗战题材居多,比较知

  • 保定文化风情 | 一代贤臣李鸿藻

    高阳历史悠久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渊源 汇集了“千年古县”“红色故里” “家纺名都”“商贸名城”“华侨之乡” “戏曲之乡”“武术之乡”等诸多美誉 在441平方公里的高阳大地上 每一件事,每一种物,每一个人 都尽情书写着 “颛顼故都,八才旧里”的独特韵味 在高阳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位谥号“文正”的先贤,一位是名满天下的明末榜眼孙承宗(一说文忠),一位是被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钦点为同治帝师的李鸿藻。李鸿藻遗像 李鸿藻,字兰荪,晚清重臣。少年时代他便聪明过人,17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一年后又中进士,从此开

  • “寿有三不过,子孙福气多”,说的哪三种情况?不妨一看

    我们过生日给老年人是叫过寿,现代人可能比较随意了,图个热热闹闹的相聚。但是,在古代是有很多规矩,比如有一个讲究叫:寿有三不过,子孙福气多,哪三不过?第一,父母在的时候。农村还有句老话叫做“上有老人不做寿,下无子孙不贺喜”,父母在时,无论你是多大年龄大,你也是孩子。所谓“父母在,不言老”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说父母在的时候,原则上是不过寿的。第二,六十之前,不过寿。《论语》中有句话叫做“甲子乃寿之始”,60年为一甲子,60岁之前都不能称之为寿。60岁也称为花甲之年,在此之前都还年轻,甚至还没有退休。如果是小

  • 非遗之魅 | 从“石”到“砚”之蝶变

    易水砚制作技艺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易水砚 中国著名古砚之一 古称“奚砚”“燕畿乌金砚” 产于保定市易县 相传易水砚始于战国,盛于唐宋 目前发现有东汉出土的易砚 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自古易水砚与端砚齐名 素有“南端北易”之誉 历代为宫廷贡品 砚石为上亿年形成的天然水成岩 以“紫翠石”“玉黛石”为代表 每一方砚往往是 雕塑、书画、金石等艺术的集成 既是理想实用的书写工具 更是欣赏收藏的艺术臻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于艺术的精神诉求越来越高 砚文化在今天被赋予了 更为宽泛的

  • 二月二龙抬头,牢记这一二三,赶走霉运,接福纳财

    2月21日是农历二月初二,又叫“龙抬头”,传说这一天龙要从沉睡中醒来,大地回暖、春雷滚滚、雨水增多,于是这一天人们要进行祭龙、求雨、开耕等习俗活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讲究,二月初二这天,我们要尊重传统,牢记:1不洗,2不碰,吃3样,沾龙气行好运,接福纳财,一起来看看吧!“ 1不洗”人们普遍认为“龙抬头”之日不能洗衣服,因为洗了会伤了龙神的皮肤,是不吉利的,所以这一天妇女们要停止洗衣服,即使有脏衣服,也要留到第二天再去洗,这是对龙神的尊敬和对未来日子的期盼了。“2不碰”1、不碰针线、剪刀尽量不要在“龙抬头”这

  • 非遗之魅 | 玩赏健身两不误——保定铁球

    保定铁球制作技艺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发端于明朝嘉靖年间,到清代已在保定城内南大街形成制作中心,清西陵崇陵地宫曾出土一对清代铁球。 保定铁球最初只作为一种玩赏或护身器械在民间流传。明朝出现了专门制作铁球的烘炉。铁球的流行,引起宫廷的注意,开始向民间索取贡品,身怀绝技的铁匠艺人被召进宫内,专门制作铁球,以供皇室贵族、达官显贵们赏玩。 铁球外表明光锃亮,其内部结构复杂,球内有球,并装有音板,两个为一副,俗称“一公一母”,雌球声音柔和缠绵,雄球声音清脆悦耳。现代铁球制作在继承传统技艺的

  •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个去!咋回事?老人们害怕啥?

    这些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在农村很多农民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种地已然难以担当起养家糊口的营生,好在,外出打工的收入不菲,很多村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提升,农村也变得冷清了许多,很多老一辈传承下的好东西也都失传了。但是,如今的农村,从老人口中依稀还能听到很多脍炙人口的大白话,这也是口口相传下的宝贵财富! 由于古时生产力水平低,千百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先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总结出很多的经验教训,用简洁明了的语句告诫后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句句发人深思的俗语! 比如说:

  • 立春将至,无论贫富,牢记“6不忘,忌2事”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为五九的最后一天,也表示着春天真正的到来了,气温、日照和降雨量开始上升和增加,万物复苏,风和日暖,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也要开始为生活忙碌了。2023年立春是2月4日10点33分21秒,节气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来确定,因此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这也是立春节气为何总是出现在公历每年的2月3日、4日或5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立春就有了很多的习俗,到了

  • 非遗之魅 | 小面团捏出“大世界”——肖氏面塑

    面塑也称面人、年模、面花,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中国民间工艺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肖氏面塑为保定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礼从宜、事从俗”,民俗活动的需要直接促进了面塑的发展,面塑也被赋予不同的吉祥含义。

  • 正月十一的八大习俗和禁忌,竟有这么多讲究

    在我国传统的习俗当中,每年的大年初一至十五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每天都有很多的风俗和禁忌,连吃什么都要讲究。为了重闻我国过春节的传统文化,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下面谈谈正月十一的8大风俗和8大禁忌。 一、正月十一的八大风俗 过春节每天都有不同的风俗,正月十一也不例外,在各地流传着以下八大风俗。 1、子婿日 每年的正月十一,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子婿日”。所谓“子婿日”,也就是百姓口中所说的“姑爷节”,即岳父母宴请闺女女婿的日子。旧时的风俗,出嫁的女儿是不能擅自回娘家的,只有大年初二这天才能回娘家看望

  • 正月十五元宵节,有啥习俗和来历呢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

  • 正月十一“子婿日”,记得做4事吃2样

    不出正月都是年,大年初十一的民俗也很有意思。“十”寓意美满,“一”代表开始,周而复始又一年。正月十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子婿日”,是老丈人在正月里再次宴请姑爷吃饭的日子,有句民谣“正月十一请子婿,开春旺地好收成”,请姑爷吃饭不是重点,重点是祈福今年粮食满仓,所以正月十一这天丈人家也不破费做新菜,把正月初十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酒菜,热一热来招待姑爷、女儿一家人。正月十一的民俗还是很看头的,主要祝福家人幸福安康美满,大家记得做5事吃2样,下面一起看一看。做4事1.请女婿正月初二是女婿给老丈人拜年,正月十一

  • 腊月二十八的“贴花花”,你知道有哪些习俗吗?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八,距离除夕还有两天时间。民谚说:“二十八,贴花花”,民间有在腊月二十八贴花花(即贴春联、年画、窗花)的习俗,今天就聊聊这“二十八,贴花花”。 驱邪纳福是年的文化内涵,春联、年画、窗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也是年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春联、年画、窗花,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功能,贴花花预示着要过年了。贴花花一般至腊月二十八日起,集中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和大年三十这几天。 一、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悬挂于大门两旁。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用桃木压伏邪气。五代时后蜀君主孟

  • 春节10个传统习俗,你知道几个?提前了解,避免误会

    春节通常被称为“新年”“过年”,是中国民间一个盛大而独特从古时流传至今的节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这期间,一家人团聚一起,亲朋好友都会相约聚会,还会探亲走访,庙会祈福,烧烟花,赏花灯等等。总之是非常热闹、非常开心的日子!春节的习俗很多,而且不同地方的习俗也不同,这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很多习俗是一知半解,有的甚至都不知道。为避免春节产出误会,大家应该多了解这些春节习俗。①、年二十八,洗邋遢“年二十八,洗邋遢”是广东的一句俗语,意思是在农历二十八这

  • 保定小巷故事 | 康乐路:康体活力 乐趣街角

    以儿童友好为特色,沿路围墙1.2米以下有着色块彩绘,路上彩色斑马线、路边儿童卡通公共座椅、“童年”“书香”墙体艺术绘画等,一副充满童年童真童趣的特色街巷,它就是“新颜值”改造提升后的康乐路。 据了解,康乐路设计全长约560米。为助力保定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康乐路改造提升从儿童友好出行的角度出发,提出“康体活力乐趣街角”的设计理念,结合空间慢行、沿街两立面、人文气息多个维度提升街巷魅力。 从朝阳南大街向西进入康乐路,可以看到小街巷里新打造的儿童友好景观主要集中在路南侧的便道上。小区外围墙下方由橘黄和浅

  •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当地人民的鱼水情

    抗日战争时期,唐县是闻名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模范县”,其中和家庄是有名模范村之一,1939年至1941年,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曾经驻扎在这里,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也曾在这里工作、生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在唐县期间,与驻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许多感人的故事流传至今。 平型关大捷后,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115师副师长聂荣臻率杨成武的独立团和刘云彪的骑兵营、师教导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直属队等约3000人的兵力深入敌后,在晋察冀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5月21日,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进驻和家庄村。当

  • 从保定考出的状元刘春霖,在民国待遇如何?

    刘春霖,字润琴,是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状元,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虽然小时候家道贫寒,父母为普通官差,母亲则依靠在知府家中帮工做仆养家,但一直没让刘春霖为学业而担忧。尤其是刘春霖,表现出极强的学习天赋后,他的父亲还特意将他从老家带到保定,送入莲池书院中求学,为的就是刘春霖,能够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将来出人头地。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个人生活多么辛苦,刘父刘母仍然将刘春霖放在首位,而他也没辜负父母的心愿,寒窗苦读十余年,深受院长吴汝纶赏识。至光绪三十年,刘春霖同其他同届考生一同参与中

共有17页首页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尾页
技术支持: 创和全网营销 | 管理登录
返回顶部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