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传说故事和各地的独特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有许多传说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
-
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 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流行的地区较广,除保定外,在沧州、衡水、石家庄、邯郸、张家口以及北京、天津和山西部分地区都有它的足迹和影响。老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 老调曾先后四次到北京演出,受到首都人民和领导、专家的好评。老调迄今已有约二三百
-
小说《哦,香雪》,写的是一个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一群从未出过大山的女孩子, 每天晚上是像等待情人一样地等待在她们村口只停一分钟的一列火车。著名作家铁凝,出生于1957 年9月,河北省赵县人,高中学历,现任二十届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20年前的一个晚秋,作者从京原线(北京一太原)出发,乘火车在北京与河北省交界处的一个贫穷小村——苟各庄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去,就看 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
-
小说《烈火金钢》以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冀中进行大“扫荡”和我军民英勇反“扫 荡”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冀中军民所进行的,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抗日斗争,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作品充满了革命激情,故事情节惊险曲折,所写人物如史更新、肖飞等带有传奇色彩,颇为引人入胜;“猪头小队长”“何大拿”“解老转”也都写得活灵活现。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大都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为刘流有这种切身的战斗经历。刘流生于1914年,河北省河间县(今河北河间)尊祖庄乡后念祖村人。少年时读过三年私
-
冯志的《敌后武工队》是描写冀中军民抗日斗争故事的优秀长篇小说,它通过以魏强为首的武工队同日伪军的复杂艰苦的斗争,热情地讴歌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赞美了中国军民在顽敌面前那种百折不挠、刚毅不屈的高贵品质,表现 了中国人民那种必胜的坚定意志和信心。书中突出地描绘了抗日英雄的动人形象,其中尤 以魏强、刘太生、贾正、汪霞、刘文彬等写得更突出。冯志(1923-1968),原名冯禄祥,1923 年7月15日生于河北省静海县(今属天津) 一个贫农家庭。家境贫寒,父母早亡,他的少年生活受尽苦难,15岁参军加入了抗日
-
《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一部描写我党地下工作者的生活和斗争的长篇小说。《野火春 风斗古城》描述了抗战时期,华北古城保定我地下党组织对敌人进行策反斗争的故事。杨 晓东、金环、银环等共产党员,出生入死,不畏艰险;战斗在敌人心脏,表现了崇高的革命气节。争取关敬陶起义,是故事的主线。《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一部公认的好小说,它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党的地下斗争的复杂性。小说所描写的是抗战时期最艰苦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华北日寇占领的城市。在敌我力量对比完全悬殊的情况下,作者李英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地下
-
《红旗谱》是史诗般的作品,主人公朱老忠摒弃了中国农民苟且、懦弱、自私、短视的病根,无私无畏,英勇果敢,胸怀大局,树立了背负三座大山重压下的农民英雄形象, 在几代中国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这一作品的作者叫梁斌。梁斌原名梁维周,蠡县梁家庄 人。青少年时期接触新文学作品,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考人保定第二师范,并参加了二师的学潮斗争。1932年8月,在梁斌的家乡发生了著名的高蠡暴动。高阳、蠡 县一带的广大农民在中共河北省委 和中共保属特委的直接领导下,掀起了一场旨在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 的大
-
冯至诗作感情真挚,表达委婉细腻,语言于整饬中保持自然,重要遗词用韵,旋律舒 缓柔和,有内在的音节美,因而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诗人、教育家、德语 文学专家、翻译家。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冯至诗选》和《立斜阳 集》,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有《海涅诗 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冯至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对诗歌产生兴 趣,开始新诗创作。1923年夏,参
-
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作家,短篇小说大师,被誉为“白洋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26年,孙犁从安国县(安国市)高级小学考入 保定育德中学。育德中学是一所名校,它的毕业生大都升入清华、北大、天津北洋等著名的高等学府深造。孙犁的学习成绩是很优秀的,中学阶段就在校刊上发表过小说、剧本,还在上海出版的刊物上发表过书评文章。1933年中学毕业,因家境困难,而无法升入大学。 回到家乡的孙犁,想以写作投稿谋生。他特意要求父亲订了一份有名家主编的《大公报》副刊。可是,他的投稿屡屡不被
-
作为诗歌创作的一种新形式,号称文艺轻骑兵的墙头诗,在抗日战争中充分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鼓舞斗志,打击敌人的重大作用。而这激昂铿锵的有力武器,是和田间同志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影随形,密不可分。田间原名童天鉴,7岁开始诗 歌创作,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 集《未明集》。“八•一三”他 由上海抵武汉,奋笔疾书,写出 了他的成名作抒情长诗《给战斗 者》,以催人上阵、奋杀敌寇的 号角之声撼动了整个诗坛。1938年,田间到晋东南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任战地记者。不久,北上延安,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
-
保定的文学创作是在文化艺术史册中闪耀着夺目光彩的灿烂篇章。从古至今,群星辉映,光照华夏文坛。战国末的《渡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诗歌《北方有佳人》及杰出的音乐才能而得汉武帝赏识的李延年;郦道元的山水游记散文 著作《水经注》;唐代保定的诗人首次出现了作家群;宋代文学作者以皇室居多;元代的元曲,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保定出了众多的元曲作家和流传后世的不朽作品;明清时期,保定的文学作者以官员为多,次为儒者。“五四运动”之后,有著名诗人、文学 翻译家冯至,高阳诗人方殷等;抗战时
-
贾岛(779〜843),字阊仙,一作浪仙,人称“诗囚”又被称为“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人。早年贫寒,落发为僧,号无本,后还俗,自号“碣石山人”。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题跋版刻像庵。唐文宗时任长江(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称其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
-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今定州市一带)。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有“诗豪” 之称。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在江南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作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贞元九年(793 ), 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鴻词科。
-
“大历十才子”是指活跃于唐代宗大历时期的一个诗歌群体,其称号及所指人名最早见于姚合的《极玄集》:“卢纶、李端、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崛、耿 洋、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流派,他们既无共同的组织,也无共同的宣言,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审美趣味,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原 则,又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流派。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 基本主题。但他们在仕途失意和战乱宦旅生活中,也间有反映现实和体验真实的作品。他 们都擅长五言近体,善写自然景物及乡
-
《水经注》对我国的河流考察比《水经》清楚得多。《水经》记载的河流仅137条, 大量的支流被忽略了;《水经注》则连细小的支流也不放过,所以《注》里记述的大小河流竟多至1252条,差不多是《水经》的十倍,此外还有500多处湖泊和沼泽,200多处泉水和井水等地下水。而且观察得也很仔细,有些地方详细记下了河谷的宽度、河床的深度、水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等等,例如讲“河水”即黄河时就说:“河水浊,澄清一石水,六斗泥。”今天的观测,黄河水每立方米平均含泥沙量376千克,和 《水经注》所说的很接近。《水经注》作者郦
-
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作家,短篇小说家“白洋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 1926年,孙犁从安国县(安国市)高级小学考入 保定育德中学。育德中学是一所名校,它的毕业生大 都升入清华、北大、天津北洋等著名的高等学府深 造。孙犁的学习成绩是很优秀的,中学阶段就在校刊 上发表过小说、剧本,还在上海出版的刊物上发表过 书评文章。1933年中学毕业,因家境困难,而无法升入大学。回到家乡的孙犁,想以写作投稿谋生。他特意要求父亲订了一份有名家主编的《大公报》副刊。可是,他的投稿屡屡不被采用。并
-
保定辖区书院最早为易州棠荫书院(原名五华书院),创建于唐朝。明嘉靖十年 (1531 )建立二程书院,后相继建立了上谷书院、玉川书院、莲池书院、定武书院、范阳 书院、南台书院、紫峰书院等。由于书院大多采用讲授、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所出人才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的官、私学校,以至宋、元、明、清时期,大凡官学、私学愈益衰朽,而书院却愈益兴盛。清朝时期,先后在辖区设38所书院,莲池书院为省级书院,也最为著名。自1733年至1908年,莲池书院作为直隶省的文化、教育中心长达175年之久,因而在封建社会晚期的河北教育史上,具
-
保定人在提到保定古代所在的地理位置时,常用燕南赵北”、“燕赵之交来表述。在提到保定人的人文精神根脉时,更喜 欢用“燕赵文化”、燕赵之风”来自称。其实,这说法不完全符合春秋战国时期保定地面的实际:从地理位置来说,那时的保定大部并长期属鲜虞中山国管辖:从文化来说,这里实质上起主导地位的主要是“鲜虞中山国文化”(简称中山文化)。“中山文化”是我们独有的特色文化。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吸引力。现在,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挖掘特色,认识特色,对于塑造保 定名城形象,树立独特的保定人文精神品牌,扩大保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
1939年11月12日凌晨5时20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 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民邸俊星家逝世。17日上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匆忙赶到于家寨,向白求恩遗体告别。众人有组织地围成圈,脱帽肃立,向遗体三鞠躬。然后绕场一周,向遗体告别。
-
抗战经典电影《地道战》中提到的“高家庄”,原型就是位于保定市清苑县冉庄镇的冉庄村。这里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至今保留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遗址保护区达30万平方米,保留着当年的地道3000米,其中对游客开放1200米。1959年,在此建成的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向游人开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