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古城街头,沿着西大街悠悠信步,虽入寒冬,阳光洒在身上,让人感觉到丝丝温暖和惬意。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西关大街和皇华馆街的交汇处,一处静谧古朴、庄严肃穆的院落,让人不觉放缓脚步。两尊石狮挺立门前,门外人来人往,门内幽雅寂静,一道院门隔了闹与静、古与今。这里便是明代第一谏臣杨继盛的祠堂——旌忠祠。
皇华馆的杨公祠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清代曾重修,有山门三间,门内存正殿和左右厢房各三间,正殿为硬山顶。2014年12月5日,拥有400余年历史的杨公祠修缮工程宣告竣工,一代谏臣的祠堂重焕光彩。祠堂大门由青砖灰瓦砌成,格外肃穆。“旌忠祠”牌匾悬挂于祠堂大门正上,“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两行杨继盛笔下的名句以草书写就,镌刻于大门两旁立柱之上。主殿外观以灰黑色调为主,配以棕色雕花门窗,殿门上方悬挂烫金“杨公祠”匾额。杨继盛也许有的人并不熟知,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撰写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副广为流传的名联,就是从杨继盛笔下的自勉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衍生而来。

踏入祠堂大门,一条青砖步道将庭院中分为二。道旁,夹峙着古碑数通。其中最大的一通为明代大学士、保定人孙承宗“重建敕赐旌忠祠碑”,碑额上刻有四条栩栩如生的盘龙,碑文详述了杨继盛的生平,记录了皇帝御批修建旌忠祠的历史。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明朝著名谏臣,容城人。为明代忠烈之臣,因弹劾权相严嵩十大罪下狱,受酷刑,被杀。他被害后12年,隆庆皇帝昭雪前代冤案,将杨继盛列为遭严嵩所害的8位直谏大臣之首,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建旌忠祠于京师、保定等地。
打开尘封的史册,时光追溯到四百年前。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三十五岁的杨继盛调升京师,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当时,蒙古鞑靼部经常侵扰明北部边境,明朝大将军仇鸾非但不予抵抗,反而与鞑靼部勾结,欲合开马市。杨继盛认为仇鸾议和示弱,丧权失节,上疏朝廷,谏阻开马市,弹劾仇鸾,反被诬陷进诏狱,后又贬谪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杨继盛赴任狄道,看到当地土地贫瘠、百姓饥寒、教育不兴,非常痛心。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卖掉坐骑和妻子的首饰,兴办东山书院。他还疏浚河道引水灌田,开发煤山,让妻子传授百姓纺织技术。当地民众受其感化,非常尊敬和爱戴他,称其为“杨父”。据称,甘肃临洮至今仍保留着杨继盛广场和庙宇。

权臣严嵩曾与仇鸾争宠结怨,仇鸾死后,他极力拉拢杨继盛,奏请皇上“一岁四迁其官”,使杨继盛升迁回到北京。但严嵩万万没想到,杨继盛不攀附权势,上任刚一个月,因亲见亲闻严嵩祸国殃民的行径,便抱着必死的决心,上书《请诛贼臣疏》,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杨继盛此奏被史家称为“明史上一大奏牍”。杨继盛以生命为赌注,死劾严嵩,受到严党穷凶极恶的打击迫害,含冤入狱。由于受酷刑被杖打一百,杨继盛双腿骨折,血肉模糊。在蝇虫滋生、肮脏阴冷的空气中,他的伤口开始恶化感染。在恐怖阴森的牢房里,杨继盛又做出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廷杖后的一个深夜,杨继盛安静地坐在诏狱一角,用一片破碎碗片,将自己腿上的腐肉一点一点刮掉。碗片并不锋利,腐肉也不易割断,剧烈疼痛之时杨继盛却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平静的表情诉说着无与伦比的勇敢与刚强……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的北京西市北风凛冽,寒气逼人,杨继盛大义凛然,昂首走向刑场。临刑前,他将自书年谱交予其子,仰天长啸,诵读他那首感人肺腑的《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度高千古。平生未报恩,留作忠魂补。”而后慷慨就义,年仅四十岁。
岁月如梭。四百年后的今天,记者站在杨公祠正殿前,举目环顾,院内的几方石碑无言地诉说着历史。远望殿内杨继盛的铜像,只见他气宇轩昂,端坐堂上,一身铮铮铁骨,浩然正气,令人敬慕。历史的画卷,一幅幅、一幕幕在脑海中翻卷。杨公祠主殿内,灰地白墙配以棕黑色的木质圆柱及屋顶,庄严肃穆。殿内东侧墙壁上置有展板,介绍“明代第一谏臣”杨继盛的生平事迹。主殿正中央为杨继盛铜像,高约三米,目光凝重,威严端庄,再现了一代谏臣的忠义气质。

步入殿内,恰逢一位老者正在仔细查看玻璃展柜里文史陈列。上前询问得知,老先生姓孟,是河北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由于家住附近,他经常会到这里走一走,感受先贤的遗迹和气息。“在保定众多名胜古迹中,旌忠祠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孟老先生告诉记者,前几天他刚去关汉卿大剧院观看了河北梆子《燕赵铁骨杨继盛》,这又促使他再次来到这里,“这次来和之前来的感觉大不相同,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他这种精神不但光耀史书,更鉴照于现实和未来。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有义务,更有责任,去了解他、宣扬他。”
走出旌忠祠,日头已偏西,在夕阳的照耀下,这处隐秘在闹市里的古迹,在一派青砖灰瓦之下,有种隔世之美。